“送你上幼儿园”,作为惩罚孩子的方法不可取
(2009-09-07 17:20:14)
标签:
育儿车厢正面引导逆反心理阿伦森 |
分类: 育儿心得感悟 |
管理学有一个阿伦森效应,就是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一个故事生动的说明了阿伦森效应:
宿舍楼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孩子喜欢攀上车厢蹦跳,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我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
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因此,就没有小孩站在车上蹦跳了,孩子安全了,没有吵闹声,大人也放心休息了。
分析这个故事,发现二个有意思的内容:
1、先给予小孩子一些奖励,让孩子们觉得“上车厢蹦跳”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乐趣。
2、减少给予后,就会刺激孩子“上车厢蹦跳”逆反心理。给这么一点奖励,孩子们认为这是不可以接受的。给予越来越少后,孩子的逆反心理慢慢变成排斥心理,心里很排斥“上车厢蹦跳”时,自己就不会再“上车厢蹦跳”。
这个时候,孩子已不再认为“上车厢蹦跳”是一种乐趣了,而认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这时再让他们去做,他们自己反而不愿意做了。
这个故事与“孩子上幼儿园”是没有直接关系,但故事反映出来的道理,和孩子上幼儿园却是相通的。
菲菲刚上幼儿园,也会哭,回到家里也会特别撒骄,上了几天就不愿意去幼儿园了。因此孩子在家里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也会说“再哭,就送你去幼儿园”。吓得菲菲就不敢哭了,后来认真想一下,其实这种方式是错误的。
孩子刚上幼儿园,一时不适应,哭是很正常的事,一时不想上幼儿园也是很正常的事。我们应该正面引导孩子,调动孩子上幼儿园的热情,是刺激孩子上幼儿园的热情,而不要刺激起孩子对上幼儿园厌恶甚至排斥的心理。一旦孩子认为“上幼儿园”会使自己变成一个“受害者”时。这时再让他们去上,他们自己就不会愿意去上了。
我们在与孩子打交道时,要特别小心,不要一不小心就站在教育对立面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可以认识很多的小朋友,可以学习唱很多的歌,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把孩子接回家后多与孩子谈谈幼儿园的生活,让他表演在幼儿园学的儿歌舞蹈,从正面引导孩子对园里生活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