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歌声将我们带进了苗寨,扑面而来的是分不清界线的青山绿水。山水环绕着苗寨吊脚楼,像环绕着熟睡的精灵。2006年,有关部门发现了这只精灵。于是,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和10个自然寨。雷山被称为苗族文化的核心,那里风光秀丽,民风浓郁。走进雷山便可以领略到苗家寨寨踩鼓、人人能歌的民族文化。
雷山西江是全国仅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千户苗寨,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2005年,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正式挂牌,博物馆和雷山县合作,共同保护、宣传和开发西江民族文化资源。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这种建筑以穿斗式木结构为主,因前檐柱吊脚,故而得名。西江的造房匠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确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使用斧凿锯刨和墨斗、墨线,在30至70度的斜坡上搭建吊脚楼,鳞次栉比,气势恢弘。就在这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苗寨深处,隐藏着许多传奇和神秘。
听老人们说,在600多年前,寅公和卯公两位老祖拖儿带女,迁徙到西江后开始建屋开田繁衍后代,成为这里最早的居民。那么,当初究竟是什么让先祖在这里停下了迁徙的脚步,开始定居生活呢?我们无从得知。几百年来,人文气息萦绕在村寨里,与山水融成西江最美的风景。
苗家人在传统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的吊脚楼。这种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它以柱、枋为基本构件,通过穿斗形成完整空间,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房子框架全由榫卯衔接,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便能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一栋栋吊脚楼巍然屹立于斜坡之上。
从宏观上看,吊脚楼的造型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稳定庄重、典雅灵秀。无论柱、枋、梁、檩,都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从横向观看,房屋的上、中、下部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这样结构稳定,也显得端庄稳重。
吊脚楼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就着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下级竖较长柱,上级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楼板与后面半间地面平行,形成半边楼。吊脚半边楼多数是三间正房带一间横屋面的“偏厦”或顺屋面但稍低于正屋的“一矮”,正中间为堂屋,带吞口。走廊较宽,多从上屋基处起直通堂屋,用细木条镶成齐腰高网状或直条栏杆通廊。在虚实对比关系上,吊脚楼显现了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纤巧的穿斗式木结构极轻灵,突出了苗居“轻”的效果。上实下虚,对比强烈。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西江苗族吊脚楼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也是自然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综合体,更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居住理念的改变,西江当地的年轻人有些已经不再愿意住在吊脚楼里,也没有兴趣学习相关的营造技艺,吊脚楼建造匠师后继乏人。另一方面,吊脚楼营造对地质、木材有一定的要求,防山体滑坡、防火的任务较重。因此,苗寨吊脚楼建筑技艺的延续和实物保护,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需要有关部门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千户苗寨与其说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由吊脚楼组成的“森林”。层层叠叠的吊脚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向上展开,连绵成红彤彤的板壁,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片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