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秧歌 舞进鸟巢的草根艺术
楚浔阳
秧歌是中国北方一种极具群众基础的民间舞蹈。史载南宋时即已有类似秧歌的表演,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不仅没有湮没,反而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光彩。2006年,山东省的三大秧歌同时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一个小时,“鸟巢”里正上演由全国各省选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全世界的观众在享用开幕式大餐之前,先品尝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风情的拼盘。
其中,由山东省选送的海阳大秧歌表演时间虽仅有几分钟,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赢得了如潮的掌声。这场演出的成功,也让人们对同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东三大秧歌产生了好奇。
炫舞鸟巢的海阳大秧歌
30多年前曾风靡大江南北的电影《地雷战》,让人们记住了海阳这座美丽的海边小城。近年建设的“海阳核电站”,又让海阳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然而,对土生土长的海阳人来说,还有比地雷战、核电站更让他们津津乐道的东西,那就是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形式和恢宏的表演气势著称于世。
海阳大秧歌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初期,其兴盛阶段大致在清朝中期。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很早就成为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而县城则是四乡秧歌队竞技汇演的活动中心。
海阳大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很重要一点是它能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据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进一步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1994年在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舞蹈(秧歌)节”上,海阳大秧歌获得最高奖——金玫瑰奖。2004年9月,海阳大秧歌受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邀请,赴威海市表演获得很大成功。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知名度不断上升,影响不断扩大,这次海阳大秧歌经过层层选拔,终于舞进了奥运会开幕式。
舞进大学教材的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也叫“大秧歌”、“秧沟戏”,与海阳秧歌、鼓子秧歌一起,于2006年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有一个传说。相传明末清初,东小屯村有两户人家闯关东,沿途乞讨卖唱。老头儿背腰鼓,儿子舞棍,老太太背翠花包,儿媳、孙女则边舞边唱。后来两家人返回胶州,这种表演形式便成为胶州秧歌的雏形。
早期胶州秧歌的演出习俗比较繁琐,每到一地通常先“迎秧歌”,然后依次“拜庙”、“拜爷”、演出、领赏,每天分早、中、晚三场。后来,这种演出习俗逐渐消失,表演变得单纯。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舞蹈家们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动肩、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它的要领在于脚掌的富有弹性和脚跟的灵活扭动。这就对表演者的基本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同时也为欣赏者提供了精彩的表演。胶州秧歌这种风格特别有利于体现女性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所以深受好评。
如今,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老艺人也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高等院校的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尤其受到女学生的偏爱。
与武结缘的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分布在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和胶州秧歌不同的是,它与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散发着浓郁的阳刚之气,被誉为“汉族民间男性舞蹈的代表”。
鲁北地区历史上战事频多,久而久之,这里的人民也骁勇尚武。建国前,商河县几乎每村都有武场,在正式表演秧歌之前,通常都要先表演武术。鼓子秧歌借鉴了某些武术的动作和招数,比如踢腿和蹲马步,这在其他秧歌中是罕见的。
鼓子秧歌以伞舞最具特色,并历经演变形成“插伞”、“扛伞”、“举伞”三大流派。“插伞”派的伞鼓舒展稳健,粗犷豪放;“扛伞”派的伞鼓潇洒飘逸,勇猛剽悍;“举伞”派的伞鼓刚劲挺拔,铿锵有力。每当各派汇演时,伞舞飞旋如大海浪涌,鼓声隆隆如万马奔腾,棒舞刚劲勇猛,花舞英姿飒爽,粗犷奔放的气势令人激情澎湃。
鼓子秧歌在商河堪称一项全民性舞蹈。全县近千个自然村,几乎村村会演秧歌,而且各不相同。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孩子都乐此不疲。据统计,全县能上装表演的人有10万之多。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商河县每年都会在元宵节前后举办鼓子秧歌汇演,全县21个乡镇各挑“精兵强将”组队参赛,鼓子秧歌的水平和名气不断提高。近年来,不少国内外活动都邀请商河鼓子秧歌前往助兴,昔日的民间草根艺术成了今日商河人的文化名片和经济增长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