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博热搜上说了个事,10月20日中午,南宁伍女士点了一份“甜笋炒肉”外卖,结果满满一盒都是配菜,没肉。于是,伍女士就在外卖的评价里给了商家严重差评,没想到,一下子好多莫名电话打来不停骚扰伍女士。两天时间,伍女士接到了四百多个骚扰电话和三百多条骚扰短信,伍女士怀疑是店家的报复行为,但店家回答说:“拿证据来!不然还要告她诽谤!”
网购有时候搞得真跟冒险似的,都说顾客是上帝,可不是所有人都信上帝。比骚扰电话更严重的媒体也报道过,上门殴打、寄冥币、寄动物尸体的都有。
买卖过程里有好评、中评、差评,本都是正常的事,为什么商家偏偏对差评的反映大?因为目前网络平台上,各种原因导致了好评数量远远多过中差评,这个状况下,好评显然比不上一个差评给消费者带来的印象深刻,尤其对那些小规模店铺,一个差评就能直接影响销售。可是遇到差评后,聪明的做法应该是及时和客户沟通,取得谅解,而这个时候买家修改的评论往往更有利于以后销售。最愚蠢最的做法就是用骚扰威胁这种下三滥的手段,鼠目寸光掩耳盗铃,还以为别人找不到证据,真想调查哪有查不到的?把消费者当成好评的“快餐”,自己也就成了被市场淘汰的“快餐”。
这个消息让我想起个事,有一次我的私车被另一辆车挡住了出路,车主也没留联系方式。我就拨打了110,希望要来车主的电话号码我直接联系,但110工作人员不同意,说我们只可以帮你通知车主挪车,他的电话不能给你。我当时就觉得蛮好,涉及个人隐私啊,确实不该把车主电话告诉我。其实南宁伍女士遭遇的这个事,如果卖家不知道她的电话号码,骚扰电话或骚扰短信不就没了吗?那么,能不能有一个中介平台来完成卖家和买家之间的沟通任务呢?
真有,前几天我看到新闻说,已经有网络外卖平台和通讯运营商展开了这样的合作,买家下单购买后,通讯运营商可以在一两秒钟把用户原来的实际电话号码生成一个虚拟号,反馈给卖家。在买家签收前,卖家都通过这个虚拟号和买家联系,并且通话过程都会留有录音,在订单完成后一两个小时内虚拟号才失效。如果这个手段能被更多推广,这种问题不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了吗?
互联网时代,能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都不算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对消费者有否真正尊重。其实网络评价机制屡次带来的骚扰威胁行为,受伤的并非只是消费者,因为还有一个评价机制,不在网络平台上,在消费者心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