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哑巴说话”暴露的是浮躁

(2017-01-19 17:38:13)

昨天朋友圈里,一张报纸版面的图片被到处转载,标题叫做“盖新被穿新衣31户困难居民温暖过冬”,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这新被子好暖和,晚上盖着一定很舒服!”日前,市中区三八街46号居民赵全贵从社区网格员手中接过被子后满意地说。可是紧接着记者话锋一转,继续写道:据了解,今年62岁的赵全贵是一名哑巴,一直未成家,生活比较困难。。。

这段文字引来了轩然大波。网友们质疑赵全贵是怎么“说”出自己想法的?又是个恶搞吗?经证实,这确实是刊载在110日《内江晚报》上的一则新闻。

显然新闻要表达的是一种心贴心的关怀,社区网格员入户走访,把群众困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及时送去温暖。可没想在这篇大爱无疆的新闻里,一床新棉被让哑巴居民赵全贵感动的居然打破生理限制,开口说了话。网友们发挥了想象继续往下写,说赵权贵接过被子哽咽了,激动的说道:你们早点把被子送来,我也不至于哑巴了六十多年。

假如因为电脑输入法的错误,比如“奥巴马”写成“奥马巴”,“领导致辞”写成了“领导辞职”或许可以理解,但哑巴说话这种错,很难想象心要粗到哪一步?稍微留意读一遍稿子,不需要多高的学问和智商就能发现的问题,却堂而皇之的刊登了出来,作为一个媒体同行,我觉得很悲哀。

这种笑话不是记者一个人的错,是整个链条出了问题。一些年轻记者稿件本身就欠仔细,以为反正后面有人审稿修改,审稿人也觉得反正还有人定稿,最后到了定稿环节,定稿人想,反正前面那么多人都看了,我大方向把个关就行了。然后漏网之鱼就这样在层层关卡中放了过去。

老实讲,这些错放在自媒体身上不会有多大关注,但放在所谓的传统媒体身上就不一样。为什么?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坐在主持台上说一年,不出错是应该的、没人注意,但哪天犯个低级错误,怕是第二天就要在网上被口水淹没了。因为群众对广播电视报纸的期许不同,这也正是传统媒体仍对社会的导向有决定性作用原因,因为它的公信力。

不把自身的公信力当回事,不仅是自寻死路,更暴露了一些媒体从业者浮躁的倾向。最近几年听到不少唱衰广播电视报纸的声音,好像我们这一行除了已经死的,就是正在死的。其实无论什么媒体,都有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而比拼到最后,往往比的就是守住“客观全面严谨公正”这个底线的定力。没有了对责任的坚守和对品质的追求,不需要别人弄死你,你早自寻短见了。

因哑巴说话这个事,网友又翻出两张图片

一个是2013年榆林公安发布的一条寻尸启示,这么写的:“发现一无名女尸,陕北口音,自称榆林吴堡人,知情者请与XXX联系”。听听,让人振奋的消息,杀人再也不能灭口了,以后发现尸体都先问问怎么死的,有口音不怕,找翻译呗。

再一个是深圳某官方微博2015年发布的一个通告,说:“犯罪嫌疑人庄某因家庭纠纷,在家中门打开煤气罐点燃屋内物品,自己被烧死后,持菜刀冲出家门将13名群众砍伤”。烧死了还这么猛,找警察肯定顶不住,只能请大师来做法了。

更甚于影视剧里那些雷人的台词:“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鬼子的机枪手”、“每人携带150公斤炸药”等等更不少见。

我们是要有容错的氛围,但我想,对那些离谱、低级和不可思议的错误不该宽容,对那些缺乏基本严谨和不负责任的浮躁也绝不应容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