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言行,为何总被“有内涵”?
(2015-09-06 16:09:49)
标签:
育儿 |
湖北省前几天公布了教师“十大美语、十大禁语”征集活动遴选结果,其中“你父母是干啥的”被列入了“十大禁语”之一;上海最近也有个新闻,一名家长送老师红包被拒后,老师的一句“来日方长”,让该家长摸不着头脑,竟陷入了焦虑。
这两条新闻的关注度都很高,议论也很多。老实讲,单个看每一条新闻,似乎都没道理。老师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知道学生的成长背景,更便于配合家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何错之有?为什么要把“你父母是干啥的”这句话列入“十大禁语”呢?
而上海那位拒绝了家长红包的老师,想必也有自己的苦衷,不收换不来家长的放心,可收下就敲实了家长心里的不信任,“来日方长”或许就是一种温和而不伤感情的推辞,告诉家长会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听上去似乎得体的一句话为什么竟让家长感到了焦虑呢?
不由得想起前几天零距离节目中,我们记者暗访的一条新闻。南京浦口区某校校长,对新入学的外来务工子女家长,明目张胆、赤裸裸索要各种礼物。当然这种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只是个案、特例,可老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啊,很多时候,问题就在于即使你捞出了老鼠屎,你也总会担心汤里有老鼠屎的味道。所以,把这个事和湖北、上海这两个不相关的新闻放在一起,从现象上看似乎就有些逻辑关系了。有主动索要礼物的事在那儿摆着,你能说把“你父母是干啥的”列入“十大禁语”之中,没道理么?
给老师送红包,说白了就透着对老师品德的不尊重和不信任。可为什么不少人不愿选择尊重和信任?为什么在给老师送礼这种事上,宁肯相信老师爱礼物,也不愿意相信其品德高尚呢?或许原因也在于,既然能有主动索要礼物的,那怎么保证“来日方长”这句话里没有深意呢?为什么不能理解成“以后有的是机会送红包来”呢?事实上,只要有个别见钱眼开的教师校长存在,就不能指责家长的焦虑是无缘由的庸人自扰。
教育领域里一些看起来个别的、极端的、恶劣的案例,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时候远远超过想象。不仅是加大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隔阂,同时让绝大多数善良正直清白的老师一起蒙冤、被认做是老鼠屎,更让一些初衷良好的教育管理措施,看上去稀奇古怪不知所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