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被父砍死,对明星的渲染也需警觉!
(2014-04-29 14:24:38)金陵晚报:13岁的女孩小美(化名)沉迷于追韩国明星。去年11月8日早晨,因为在与父亲争吵时说了一句“我爱我的明星,比爱父母更重要”,她的父亲李进(化名)一怒之下,用菜刀接连向女儿脖子砍了两三刀,将孩子杀死。李进随后割腕自杀未遂报警投案。昨天上午,此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审。本案没有当庭宣判。
有心理专家分析这起血案认为,青春期之前,孩子更多从父母身上获得爱,到了青春期,孩子从情感上要和父母有一个分离的过程,要慢慢去寻找自己的世界和梦想中的自我。孩子在这个时期会慢慢把以前全部放在父母身上的爱拿回来,这就需要一个替代品。有点像婴幼儿断奶后,为了安抚情绪要叼一个安抚奶嘴,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个奶嘴就是明星或者同伴。同时作为家长,把自己未来的希望和日常的情绪,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给予特别高的期待,孩子也承受不了。
我觉得心理专家的分析很有道理,13岁左右的年龄,正是青春发育的所谓叛逆期,其实作为过来人的父母,更应该学会避开与孩子的情绪对立,适当退个步示个弱,别升级矛盾,是技巧也是智慧,非要跟孩子针尖对麦芒,只会让结果越来越糟,显然父亲不懂得正确教育沟通是悲剧的一个原因。
不过,按专家的分析,孩子们的情感在这个阶段需要有一个替代品,为什么这个替代品单单要放到明星身上呢?并且这绝对不是个别,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注意,现在说到明星,没几个人会认为是农民、军人、科学家的代称,明星这个词几乎已经被文艺、体育圈的人垄断了。前两年有网络针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过调查,追星一族中初中生的比例最高,高达70.9%的初中生最崇拜的偶像是影视歌星。本来孩子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就不够,如果这类人群再时不时蹦出几个不检点的,让年轻粉丝更难辨是非。早几年我在评论节目中有过经验,你对孩子们疯狂热爱的明星稍有微词,立刻就捅了马蜂窝。
孩子们对明星追逐的狂热而又单一,恐怕要归功于某些媒体。现在报纸网络电视都是明星的豪车豪宅奢靡生活,充满了理想、浪漫和神话,孩子们不明白哪些是被刻意渲染和包装制造出来的假象,只看到一个个光鲜靓丽,到处鲜花掌声。多少北漂一族、艺考大军就在这种渲染下,在所谓的明星励志故事里一条道走到黑,荒费了青春,最后理想与现实错位,只剩下垂头丧气的一事无成。
青春期的孩子,对偶像或榜样的选择,就是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可现在少见对科学家、劳动模范和很多领域里的人物报道,而一有明星就肆意放大渲染,透着急功近利的味道。并非孩子们不可以推崇明星,而是媒体有责任去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假想一下,如果这起悲剧里的小姑娘,疯狂崇拜的明星人物平时展现的是懂得感恩、孝敬长辈、刻苦学习知识的形象,孩子会有诸如沉浸网络游戏、靠低保金生活还得打车上学、花大价钱去追星的事出现么?会对着自己父亲说,爱明星比爱父母重要么?
所以这起悲剧,除了孩子父亲、学校社会要承担的责任,对于明星渲染的教育误导,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只知道崇仰影视歌明星的民族是不可能强盛到哪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