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说:外来人口落户北京要考试!
(2013-10-16 14:53:20)今天的现代快报登载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番对话。文教授在回答关于“城市农村化”现象时这么说,外来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户口,可以考虑进行考试审核。这个考试分为几项,包括文化程度的考试、法律知识的考试、工作能力的考核等等。来北京工作,也可以参照国际经验,要有“工作许可制度”,没有工作许可就是“非法打工”,就要处理。
这段话也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当然文国玮教授的话也得全面看,他也说了一些有道理的话,比方讲他也说了,必要时也可由政府出面,盖一些临时住房,解決外来人员暂时的居住问题。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初衷和目的,用设立门槛的方式提高所谓的新城市人口的素质,怎么听怎么不舒服,这和以前一些城市人为的把人划分出等级,或者明确表示不欢迎几类人的做法没什么不同。
我想文教授肯定认为自己是符合高素质人群标准的,是给北京增光添彩、或者至少是符合他认为的北京人标准的,但高素质的文教授显然没注意这几点:
第一,北京叫“北京市”,是全国人民的一座城市,而不叫“北京国”,不是咱们国家里面的另一个小国,文教授参照国际经验的说法,显得居心叵测。出国旅游、定居,或者到别人家去作客,尊重人家的规矩,学习培训考核这说得过去,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大家庭,从没分过家,难道从餐厅到客厅也得考试合格才能去么?
第二,文教授说,“外来人口到北京要看有没有符合城市要求的工作能力”。得混到教授才有资格成为北京人么?难道教授这么高素质看不到外来务工者为城市发展建设做的贡献?那些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活的不都外地人居多么?是的,他们字儿没有教授认识的多,学问没教授大,心眼没教授多,但他们单纯质朴,为城市做出来的贡献不见得比教授少。有网友建议现有北京户口的先补考,我看文教授最好先去了解一下外来人员的工作能力,你要学习掌握的很多,按他们的贡献和成绩做标准,补考的话,你不一定考的过去哦。
第三,所谓“城镇农村化”的问题,如果一个农村人长期在城市呆着,却没有丝毫所谓的“素质提升”,一直变不成“城里人”,我看,那还就得说是跟这个城市的管理有直接关系,你的管理并没有影响改变到他。比如随地大小便、乱丢垃圾、小区里养鸡养猪等等,这些所谓的素质问题,管理执法的本身就是个宣传教育、熏陶纠正的过程,就是个提升市民素质的过程,可是这些,管理者都做认真严格做到位了?所以 “城镇农村化”的问题,我看更多就是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态度的问题。
第四,看得出来文教授热爱北京,很有城市主人翁意识,可就算北京如你所愿的和谐了,你眼中的“低素质人”不还一样存在于北京之外么,作为教授看得下去?要不要专门给那帮低素质人划一块地方去生存?我突然想到纳粹德国在1935年推行过的生命之源人种繁殖计划,希特勒本来是打算通过那玩意净化人种的,想用优质人种去统治全世界,后来德国战败了,这个计划就没完成,文教授你看要不要把这个活儿接下来,继续往下研究研究呢?
现在很多大城市人满为患、不堪重负的确是现实,可不少人之所以奔着大城市去,不是看中你什么户口,看中的是其他地方没有的、户口后面的教育和社会保障!尤其是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资源尽享、机会更多,占尽了便宜,但这不都是像文教授一样的高素质人创造的,而是全国人民一起创造出来的,要来的你赶不走,要走的你也留不住,谁也没资格对外来人员挑三拣四!
教授该做的不是拔高自己的身份,降低别人的档次,尽说不着边的话,而是该在区域均衡发展上多出点主意、多想点办法,如果大城市之外也能有很多机会、有很好的社会保障和教育条件,也能生活的很好,谁会拼命往大城市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