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有符合“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2013-08-12 13:43:14)巴马,是个地名,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群山中,瑶族自治县,国家级贫困县,世界第五大长寿乡,每10万人中拥有30.98位百岁老人。在当地能听到这样的传说——村口,一八旬老太在树下哭泣,“呜呜……阿妈打我了……”好事者去问百岁的阿妈:“您这么大岁数,怎么还打人?”百岁阿妈答:“早上让她打猪草,她偷懒不去,害我被婆婆骂!”
据史料载,清嘉庆皇帝曾给142岁的巴马瑶族老人蓝洋送过贺礼,而居住在巴马县龙洪村巴买屯的当代最长寿老人127岁的罗美珍,今年6月在梦乡里西去。当地人几无肿瘤,多数老人无疾而终。
这是昨天解放日报的一个报道。当这些“传奇”被越来越多的传扬之后,另一景观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许多在医学上已被宣判死期的肿瘤患者,朝圣般地集聚于巴马盘阳河畔的坡月、平安、长寿等村并长住下来。这些并不“盛产”癌症的村落,成了除肿瘤医院外癌症患者密度最高的地区。另有一些来此养生之群体,他们被统称为“候鸟人”。
在巴马的“候鸟人”,嗜水如命。关于当地的水,人们口口相传,据说经过“五入地下”又“五出青山”的撞击,河水成为小分子团水,普遍含锰、锌、硒等微量元素,PH值偏碱性,“包治百病”。
很多去打水的人“不差钱”,他们兴高采烈地生饮,不惜在最初一周拉肚子,安慰自己说是“排毒”。匪夷所思的方法也被衍生出来。有人戴着手套,光着脚,在山坡上如狗般爬行,认为爬行中让内脏悬空,彼此抚摸,还能从地气中汲取能量;有人找一棵倒下的树,每天练走独木桥,相信意念的集中可驱除病魔;有一对夫妇,妻子罹患卵巢癌,因为在巴马的癌友中听说有人喝尿治疗,丈夫为说服妻子尝试,不惜自己当场喝尿……
据说目前各地去往巴马的人,络绎不绝,候鸟人的数量已经是原住民的几十倍。养生公寓到处耸立,电梯房的密度不亚于繁华的大城市。商人们一边叫卖着8万—9万元的养生公寓20年使用权,一边推出500元—2000元不等的月租房,等等……
商品社会僧多粥少,一旦一个消息被披露出来,立刻就会按照经济社会的轨迹开始发展了。而在这个过程里,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抓眼球更是会推波助澜,长寿乡巴马发展到目前的状态,成为癌症患者的聚集地,恐怕和一些媒体曾经的渲染有关系。再加上不懂得科学分析。盲目的迷信、跟从,诸如王林大师等人自然就生机勃勃了。巴马这地方如果是个人,不又是一个大师么?
长寿乡为什么能长寿?我觉得水土应该是各种因素之一!如果说那里有特别的地方,环境也许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污染还不严重。可是去了长寿乡就一定能治病,一定能长寿么?未必!尤其一旦大量人进驻造成了超载,生活环境、水土生态就会被破坏,要是再没有合理的管理跟的上,届时非但长寿村消亡,聚集过去的人,也不过尽早的前仆后继而已。
现在城市里吃穿住行,没污染的怕不多了。打小三聚氰胺,大了瘦肉精,苏丹红,喝重金属水、空气、土壤、食品、药品!每天的大鱼大肉多少是放心的?而且职业病繁多!整天没规律的生活,超负荷的压力,天天处在为了满足欲望的各种竞争下,还指望做梦长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你就是常驻长寿乡,也只能看着别人长寿,自己短命。
重要的不仅是支撑我们躯体的东西被污染,还有心理的被污染。每个人都急得不得了,争分夺秒为了房子车子票子打拼,唯恐自己被拉下了。一方面骂着别人为富不仁贪腐肮脏,容不下别人的一点点错,一方面又饱含热情希望成为被自己骂的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早不知扔到了什么地方。
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急着买房子、急着买车子、急着让孩子上好学校,为了让周围的人看着、羡慕着,看到别人更成功,就抓耳挠腮的要拼命复制过来,没了自己的思考,不知道内心想要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只是习惯性的盲目的随大流。就像蜂拥而入长寿乡里的人一样,有的随大流去保命,有的随大流去挣钱。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没了心态上的平和、宁静。
健康与疾病,长寿还是短命,幸福自在还是充满焦虑,其实不取决于长寿乡巴马的环境,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理环境。一些候鸟人到了巴马得到的所谓改善,原因也是在于改变了生活方式,放下了负担,放松了身心。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长寿乡的功效,不是治疗了疾病,而是告诉我们,“人”需要有符合“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