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约稿:手机依赖无关伦理
(2012-10-20 19:53:01)
标签:
杂谈 |
原稿内容:侯金亮:警惕手机依赖引发社会伦理危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近日,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由手机引发的各种伦理悲剧,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一再重复上演。这个社会,手机的功能早就溢出了其单纯的通讯意义,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终端,聊天、玩游戏、刷微博、购物……手机的能量将愈来愈大。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似乎更能佐证这一观点。手机已然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享受手机带给我们的快乐与便利的同时,亦悄然间对其形成了依赖,并在一定程度上被掌控、异化,没有手机就好比生活没有了电,吃饭没有了盐。正如小说《手机》的作者刘震云所说,“我就觉得手机好像自己有生命,它对使用手机的人产生一种控制。”
“关上电脑去睡觉,躺在床上玩手机。”据调查,有六成网友睡前不玩手机睡不着。当玩手机成习惯、成瘾,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会让手机变“手雷”,长时间盯着手机对身心健康有害。更重要的是,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很多人都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边走边玩手机的人是大街上躲不过的风景,公交车、地铁、会场、课堂、办公室……只要你能想到的地方,几乎都有人在玩手机。倘若在一个地方,手机没信号或上不了网,很多人会异常的焦虑和焦躁,好像被这个世界无情地抛弃了一样。
有网友称,“朋友们一起走路时我会提醒他们,帮我看着路。我朋友有时候都看不下去了,会朝我喊能不能收起手机说会儿话。”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都在玩手机,谁也不理谁的现象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手机里的众声喧哗与手机外的众生沉默,反差强烈。
手机的便利压缩了时空,虚拟空间里的狂欢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回归现实却是,人的精神和情感变得更加空虚和苍白。小说《手机》被冯小刚拍成电影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电影的主角严守一就是在手机给他的生活带来快乐、带来爱情的同时,也使他的婚姻遇到了很大的危机,而危机的爆发是因为他偶然把手机忘在了家里。
这俨然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手机引发的爱情、友情、亲情等伦理悲剧多如牛毛,可能谁都有过因为玩手机将别人或被别人晾在一边的经历。亦如刘震云所说,“《手机》反映出了人与人关系的改变,包括心与心之间的扭曲。”沉溺于手机的奇幻世界,淡漠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无疑会消解信任,增加隔阂,终造成一种疏远,亲密的关系因此而生硬。
老人摔盘离席的现实案例警示我们,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社会伦理危机。
现代快报再评(大林:手机依赖无关伦理)
人际关系淡化的罪魁祸首仅仅是手机么?再举几个例子:电视,没有之前,邻里间吃完饭就一起东家长西家短,自从有了电视,下班都憋家里不出门了;电脑,明明一个办公室面对面坐着,非得网上QQ或MSN沟通等等。难道这是现代化的罪大恶极?难道这些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淡化?不!这些所显示的其实只是现代人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沟通方式和信息交流的巨大变化。
饭桌上老人受到冷落,一怒之下摔盘子离席。仔细想想,即使没手机,多少老人和孙子孙女能聊到一处乐不思蜀?与其说是手机的责任,到不如说是年龄代沟更贴切,老年人和年轻人观念悬殊,共同语言其实不多,手机不过在这里成了替罪羊。尊老敬老固然是传统美德,可这是教育要反思的问题,和现代化工具的依赖与否无关,其实这已经跑到了另外的话题,拿刀杀人难道是刀错了么?
我看,手机、网络非但没有淡化人际关系,反而无限拉近了人的距离。随时沟通全世界,天涯海角若比邻。孕妇堵车,手机微博求助下一呼百应;不文明现象一出,网络上声讨一片;更甚于网络反腐、政务微博、官方网站等等,现代化工具使得人和人之间从未像今天如此近距离过。而这也并非只是虚拟世界的自我迷失,人们身处其中,有真切的认知、互助、友谊、和思想碰撞。
当然,现代化带给人们的功绩我无意拔高,我当然知道它利弊并存。比如网络游戏“毁”人不倦,手机诈骗层出不穷等等,但在此之前,世界便是一片祥和么?这不过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无需过分紧张。就像孩子刚会说话话最多,你刚学会开车瘾最大,路桥刚免费路最堵一样,当见多识广和度过了狂欢期之后,自然归于平静并学会取舍。过分紧张也许只是你还没有适应这种沟通方式的变化,或者也可以说明你已经不再年轻。这样地新闻,我看提示只在于,我们的父辈,大多时候已经看不懂我们在玩什么,那么我们老的时候,需要与时俱进的弄懂我们的孩子所热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