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门票反映的是执政理念和服务意识
(2012-05-01 14:12:10)
标签:
杂谈 |
您看文章的这个标题,几个黑体大字,景区票价最高不应超过60元,看着特舒服。别当真,这几个字只是北京大学研究旅游的专家的建言,是个理想状态,好多建言咱们都听着有道理,什么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通行啦,渣土车要切断灰色利益链啦,医院要体现公益性等等,这些建言不一直都贱着么?
严格的说,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像瀑布、峡谷、山川河流经历了千百年历史沉淀,都是公共资源,都是属于全国人民,而不是哪个省、哪个市的私有财产,可现在就是这么个情况,能看点的景点都被圈起来了,地方政府在靠山吃山坐收渔利,甚至还想涨价就涨价连基本的听证做个样子都免了。即便你说有维护成本的考虑需要适当收取,可有没有做到公开透明,接受公共监督呢?最重要的是,和常年高昂的票价相比,和景点里面的房地产开发销售相比,和一个个景点里的高档酒店消费盈利所相比,成本还值得一提么?景点景区的消费明明白白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所以才有了现代快报报道的,景区逃票攻略频现网络,其中一些逃票招数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悬崖峭壁,就为了躲过高昂的票价去看看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知道一些地方政府看到自己定的景区票价能把自己为之服务的部分主人给逼到悬崖绝路上是个什么感受。恐怕徐霞客要是能活到现在,也得死不瞑目。
有人说,价格高才能控制人满为患,现在中国景区已经人山人海了,如果降价,人太多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假期太集中了?如果完全可以自由选择休假时间,还带着薪水,谁愿意人挤人的去遭罪旅个什么游呢?门票的价格调节作用对于本地游客也许有点作用,可对于外地游客来讲,大老远跑一趟,与其说你是为了价格调节,还不如说是趁火打劫。
现代快报还做了个类比,国内景区门票占到人均月收入的5%~10%,国外是政府统一管理,门票稳定便宜;国内所谓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相互攀比和财政依赖推高了景区票价,国外有政府补贴并且商业开发拓宽盈利渠道。
为什么这些国外做得到而咱们却做不到?地方旅游,门票收入其实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只占到一小部分,背后的吃、住、行、购消费却很有可能是成倍的。
杭州西湖,从免费之后综合收入不断提升,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表示,“西湖免费,我们一年少了几千万门票收入,但游客增多了,很多人冲着免费来,这样一来综合效益提高了,免费开放给整个杭州所带来的好处难以估量”。还有媒体报道说,去年江西省实施了一个月的“免费月”活动,江西各景区的门票收入减少了10亿,但综合收益却达到了百亿。
这些东西,连我们小老百姓都看得到,作为很多地方的首长,有那么大智慧更不可能不知道,关键问题在哪?门票收入看得见,能直接进财政,要是没了门票,附加消费的钱更多就进了老百姓口袋,政府要增收就只能狠抓服务,多麻烦,哪有在门票上下功夫来得快又省事啊。你说这仅仅是鼠目寸光?仅仅是是懒政思维么?恐怕更多地体现出了一些地方政府执政理念和服务意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