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7日)下午,南京市政府就社会关注的食用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症”事件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调查的进展情况。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发布的初步调查检测结果认为23例报告病例属于与食用小龙虾有关而诱发的Haff(哈夫)病。来听江苏台记者祖名、朱荣康报道
截止到9月7日上午12:00,南京全市共收治与食用小龙虾相关横纹溶解综合症的病例23人,临床诊断为横纹溶解综合症。经治疗,
22人治愈出院,还有1人仍然住院治疗,情况稳定,报告病例都未发生严重肾衰竭情况。
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华文华文介绍说,南京市针对农业投入品销售点、小龙虾规模养殖合作社、养殖户、集贸市场、餐饮等单位的为期一个月的小龙虾专项整治行动的检测结果均为合格。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和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吴永宁通报了针对南京市场小龙虾及患者血液和尿液样品的筛查情况【出录音】进行了900多项有关化学物质的筛查,未发现市场采集的小龙虾存在可以导致横纹肌溶解的化学物质。经过综合分析认为,本次报告病例属于Haff病,与食用小龙虾有关。【录音止】
haff病,又名“泻湖病”,中文又名哈夫病。哈夫病近年来在地中海地区、美国、巴西、我国北京等都有报道,主要症状是肌肉酸痛、无发热、无关节痛、无神经麻痹等,仅个别出现恶心症状,临床检验发现患者肌酸激酶进行性一过性升高等。而哈夫病的发病也多与食用水产品有关【出录音】患者多有食用水牛鱼、银鲳鱼、小龙虾等水产品食用,怀疑含有某种生物毒素。【录音止】
与会专家组认为:经卫生部批准后,在食用小龙虾地区将开展主动检测,进一步探索确切病因。同时也建议其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一步开展相关病因排查工作,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积极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时通报卫生部门。
大林短评:看起来,最终有了个结果了,是哈夫病。其实甭管检测结果如何,这回估计对GDP要有点影响了,没人敢消费它了,饭店也不进货了。
“龙虾门”这个事上,从始至终,监管部门的监管是值得推敲的。媒体推一推,部门动一动,大家就有理由怀疑这里面是不是有着“龙虾经济”的因素,毕竟,在多个地方,龙虾扛起了当地的消费经济,甚至带动了一个地方的发展。昨天在最终结果还没出来之前,还有某一位监管部门的领导人,给他留点面子,我不点他的名字了,面对记者说了这样的话:“难道禽流感就不吃鸡肉了?猪肉患有链球菌,难道就不吃猪肉了?牛肉患有疯牛病,就不吃牛肉了?现在专家们正在进行病理研究,但不管怎样,我们都是吃五谷杂粮的,这很正常。”我不能说他说的话一点道理没有,这些话作为老百姓说出来很正常,但是作为一个监管部门的领导者,说这样的话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推脱责任,更是在传导错误的信息,让大家放松了警惕。可以肯定这位领导人和他的家属没有吃到带病毒的龙虾,否则他不会这么轻描淡写。当然这位领导也许是从大局关出发的,对挽救龙虾经济在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不过这个贡献稍微晚了点,任你怎么说,大家自己会衡量轻重。如果我们的监管能跟得上也许根本就不会出现所谓的“龙虾门”,那才是真正的做贡献,而不是现在说点不负责任的话那么简单。
龙虾生长环境你用后脚跟也想得到,它的体内很容易积蓄很多有害物质或细菌、病毒,但小小龙虾已然成为一个产业,形成了“龙虾经济”。既然龙虾既然成为食品市场中的一员了,监管部门早就应该负起责任,不能全交给老百姓的肚子去测试安全,然后还在说很正常。
所以这两天开始大检查大整顿了,但是问题产品的问题最关键在于常态执法,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您看发生在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问题,始终给人一个感觉,出了事才有事,不出事就没事。整个一个撞大运。一些明摆着的有害物质,却不在该类食品的检测范围内,只有到了形成风波,才忙不迭地四处拉网检查。看起来也是很有“作为”;如果倒霉的人不多,舆论也没太多反应,就大事化小化了了。
网上有一位朋友写了这么一段话:蟑螂是地球上公认的生命力最顽强的生物,可是,现如今在那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的生存能力跟蟑螂相比一点都不逊色——他们敢用甲醛、硼砂等化学品加工食品,他们敢打问题疫苗,他们敢吃地沟油,他们敢把掺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往孩子嘴里灌……他们实在太牛啦,他们的表现已经压住了蟑螂的风头。
所以看到这段话,你就不能不感谢我们的监管部门,是他们的不断考验,锻炼出了我们顽强的生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