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到
(2009-05-27 14:51:08)
标签:
杂谈 |
明天是端午节,今天的报纸报道了一些明天将要举办的端午活动,从去年跻身国家法定节假日始,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再次焕发出生机。昨天就听很多朋友说起了他们早早制定好的游玩计划,购物、出行、访友……3天的小长假还让人感觉安排不过来,觉得时间短不过瘾。
当然在忙碌与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假期,放松一下没问题,但您看,现在无论是媒体还是商家,谈起端午文化,大多都只在粽子上,端午节好像就只剩下吃粽子了。
当然了,端午文化中,粽子少不了。但只有粽子独唱主角,就不“对调”了。尤其某些地方还把粽子变成了利用潜规则去寻找利益的工具,媒体有报道,上海市场上出现了3398元的端午神农礼盒,2398元的端午国宾礼盒:搞得还挺漂亮,第一层是中药香囊;第二层是钟馗纳福手工剪纸画轴;第三层是产自嘉兴的粽子和3000元“神农领地卡”或者2000元的体检卡。夹层中还有金蛋、金锤,进行抽奖。其实过度包装这早就是老问题,除了增加消费者成本,更助长了社会上奢侈消费与腐败风气。
其实,端午小到吃粽子,大到百舸争流龙舟争胜,在传承和积淀中都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体系。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佩香囊、悬钟馗像等等,这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端午民俗。而今,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城市中,除了超市里真空密封包装的粽子大约没变,龙舟竞渡往往也只是电视新闻里数秒钟的一条社会新闻,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已无法参与近观。很多的习俗从形式上大大简化,简单到粽子开袋后加热即可食用,节日内涵早就被稀释的跟水一样了。
比方讲,端午节的许多别称,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这些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别称,有的早就淘汰,有的虽然存在,但是已经被边缘化了。
还有,在一些地方,父母们还会在这一天用艾叶煮水,给儿女们洗浴身体,将雄黄酒涂在孩子的眉间、后脑勺和背部,表达辟邪和祛病美好愿望;包括每年端午还有赛龙舟活动。这些习俗现在已经越来越鲜见了。以艾叶煮水浴身,雄黄酒涂眉间辟邪祛病民俗来说,这些美好愿望中蕴含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卫生、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古俗或许有些落伍,但这个毕竟还是一种文化传承。
而且端午节应成为“爱国节”,它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时机。通过纪念屈原等历史文化名人,来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所以节日应该是一个生活过程,有人文内容与文化价值,端午不仅是“假日”,更是“节日”。我们的端午节,不但要玩,更应该在玩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文化记忆和体验,
比方讲文化部门在端午来临的时候可不可以制作一些与端午相关影视音像制品,引导人们加深对端午的认识;旅游部门可不可以以组织端午主题的旅游活动,在有关旅游景点进行解说以普及端午知识,策划端午民俗活动以传承端午文化;商品市场也应加大对蒲艾、香囊等的供应,让咱们在休闲游览的过程里中感受到端午的“节味”,而不仅仅是象征性的只在粽子上你说下功夫也好、敷衍了事也罢,我觉得这样的端午,才是大家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