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诱惑的“潜规则”

标签:
杂谈 |
近日网上流传一则视频:播的是在北京电影学院放榜当天,一位落榜考生一家三口揭露“录取潜规则”称,来报考前,孩子学校的老师就已经告诉他们,没有30万肯定录取不了。北影近日迅速做出公开回应,指出考试中有很多监督系统,不会有潜规则存在。
没人能因为视频里那一家三口的一家之言就认为,北影招生一定存在潜规则。但是各有各的说法,北影今年的录取究竟有没有潜规则,那个说的是对的是真的?看来只有当事人知道。我们常说捕风捉影,但也总要有风有影才能去捉去捕,那风和影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着几个可能,一个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有过类似的潜规则。那现在别人只要有些不公的感觉就会首先想到曾经的惯例,自己是不是被“潜”掉的那一个? 再一个是,除了招生之外,社会上的其他行业有“潜规则”的太多了,人们有了不公的感觉就首先会往这方面猜测,这是习惯性的思维,那么多脸都是黑的,凭什么就你最白呢?这个白也是打的粉底吧。
这好像是一个潜规则盛行的时代。网上摆渡一下“潜规则”,出来一大堆,各行各业都被扣上潜规则的帽子了,这还能叫“潜”着的规则么?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已经不具备能够分辨出哪些是潜规则那些是显规则的能力了。而对于那些真正的潜规则,能掌握并用得上,在大多数人心里,恐怕是让人非常羡慕的一件事,是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毕竟这不是普通人能够玩得起的,因为有过不少追逐潜规则反而偷鸡不成赊把米的教训,所以能够玩得起,足以证明你的不普通不平凡了。都不平凡了还不值得自豪么?你看那些攀比着每天什么车来接自己上放学的学生们,吹嘘自己三妻四妾的成人们,指责别人算个屁的领导们,不都是在显示自己的不平凡,卖弄自己的自豪感么?
有人说:如果制度真的做到足够公开、透明,潜规则肯定会销声匿迹。我看未必,咱们还是回头说艺考,这是个不爱英雄爱明星的时代,多少少男少女都在希望能通过艺考的道路把自己变成一个飘着的星!甚至已经变成了一种病态的执著!对艺术本身的评判就是仁者见仁,视频里的小姑娘说别人不如她,恐怕也只是自认为吧,看得出来脸皮上的素质是过硬的。认定和评判总要有具体的一些人去做,总不能回回都全民投票,为什么在演艺界娱乐圈潜规则盛行?很多事情就只能靠一些人而不是所有人的评判来作为标准,让所有人参与评判是根本不现实的。有人的因素在就会有潜规则生存的空间,假如说录取一个考生真的可以收30万,钱的诱惑之下,一定会有人心动了,而且即使没有这个潜规则我相信也一定会有人乐意用比这更多的代价来创造出潜规则的,总是有喜欢走“捷径”的人的。
所以,潜规则是如何出现并且变成显规则的?有竞争有比较,就会有成功和失败,资源总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尽可能的想去拥有。我们寄希望有完善的制度来限定好“圈子”里面的人,而对“圈子”外面的那些为潜规则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考虑甚少。像是房子一样,房价的高涨都认为开发商黑心,谁能说没有买房者的功劳呢?买之前都说价格高,买之后又都怕价格跌。从圈外面“潜”到圈里的人不断增加,您看到有谁站出来说自己就是利用潜规则得以成功的?
有人在潜规则中受益,就会吸引更多向往潜规则的人,没有“潜”成功的或者不具备被“潜”条件的也许就变成了痛恨潜规则的人,索性鱼死网破了。所以有些事情可以做不可以说,有些事情可以说不可以做,这也是我们的特色吧。视频里的一家三口在控诉“录取潜规则”的同时,恐怕也有着不少的羡慕吧,如果他们真的有足够的钱,被潜规则了,他们还会出来揭露潜规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