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诡语(597---604)
(2025-07-10 16:08:39)
标签:
东至二中吴振中杂谈 |
分类: 教育诡语 |
教育诡语(597---604)
吴振中
(597)
素质是一个人骨子里的修养,早期受家风的耳濡目染,后来受环境的潜移默化。素质一旦形成,其稳定的修养气质很难通过说教劝导而改变,此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些学生对老师的好言相劝苦口婆心无动于衷,没有丝毫的触动,依然会在固执和任性中我行我素,真是教育的悲哀。想一想我们老师也不是圣人,教育又怎会全能?只能是默默祝愿无缘人一切安好,万事顺心。
(598)
画大饼的口头承诺只能是哄得了一时,哄不了一世。当诚信出现了危机,老实人也不再麻木。热情一次次被冰冷,寒心是迟早的事。当有了上当的后悔和受骗的郁闷,谁还有动力继续奋进?在当今的现实下,精神鼓励固不可少,但若少了物资奖励,甜言蜜语始终不能安抚人心。承诺若不能兑现,行动一切归零,人浮于事的敷衍也就慢慢滋生。
(599)
当教育的最终目的成了维稳和安抚,教育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教育变得如此的被动,难道是教师的错?明哲保身的教师变得佛系和躺平是有客观原因的,可以说主观上的消极是被逼无奈的结果。只要学生愿意学,哪个教师不愿教呢?但教师愿意教,学生未必就一定愿意学。面对不学无术,厌学缺德的学生,教若严,师之错。教师也“亚历山大”啊!
(600)
学校的软弱造就了家长的蛮横,教育也就没有威严了。连家长都不通情达理,又怎能指望犯错的孩子接受批评呢?当学历贬值,高考也就少了吸引力,谁还把学校教育当一回事。当学校成了“收容所”“保育院”,教师成了“保姆”“护理员”,学生就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哪里还能发展成“健全的头脑”和“健康的体魄”。
(601)
生而为人,若不注重教育和修养,则无异于虫豸和禽兽。身体健康但人格不全的人可能对社会的危害更大。“成人”需要教育,“成功”需要机会和能力。成功可遇不可求,学习可以不成功,但学生不可以不成人。教育让人有文化,讲文明,知书达理成为人。为了孩子将来的发展,家长当然要配合学校“培养人”。
(602)
文明的社会离不开教育,教育使社会更文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物质文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就没有了贪欲和私心,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便是常态;君之和而不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就互相尊重和包容,又哪来的尔虞我诈和相互利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缺乏教育导致愚昧,人又如何进步,社会又如何发展呢?
(603)
干一行爱一行,这是旁人的劝导,不是当事人的心声。现在大部分情况是;干一行厌一行,甚至恨一行。何以生厌?单调的重复;何以生恨?恨铁不成钢也。按理说,教育处于变化之中,我们与时俱进,热情满满,怎会忧心忡忡?怎奈教育终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当被学生磨平了棱角,教师再也露不出锋芒。教育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于是心灰意懒,于是后悔怨恨。一念之差入错行啊!
(604)
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错,而是人的错。无论你的琴声是多么的悠扬动听和美妙,依然是打扰,因为在牛的眼里只有草。课堂上“对牛弹琴”的事时有发生。你循循善诱,他昏昏欲睡,不眯一会不罢休。你觉得你上课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也讲得天花乱坠,他却从小憩变成大睡,或许还在梦里陶醉。弹琴要对“真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