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几本书 2011年12月7日

(2011-12-07 14:06:32)
标签:

读书

分类: 庄生晓梦迷蝴蝶
前几天整理了一下所有推荐的书目,发现有几本我非常喜欢的书居然没有列在其中。这里补遗。

1. 《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      <美>纳塔莉·戈德堡 著
推荐几本书 <wbr>2011年12月7日

作家有两条命。他们平时过着寻常的日子,在蔬果杂货店里、过马路和早上更衣准备上班时,手脚都不比别人慢。然而作家还有受过训练的另一部分,这一部分让他们得以再活一次。那就是坐下来,再次审视自己的生命,复习一遍,端详生命的肌理和细节。 ——纳塔莉·戈德堡

纳塔莉·戈德堡的这本书是教导创意写作的经典之作。1986年出版之后,就成为北美所有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一本书。这样一本小书,篇幅短小,文字直接、清楚、朴素,看似平凡之作却在出版后成为畅销名著,销售超过一百万册。是教导写作书籍中的异数,占据同类书中的顶端。

对纳塔莉而言,写作就像修行、坐禅。她用自己所发展的写作方法,实践了她自己的禅修,用她熟悉且热爱的写作找到了一个驯服自己与释放心灵的方法。任何人拿起纸和笔,依循着她的指示,都可以领会体验纳塔莉书中的字句。这本书,会是你孤独写作、自我陪伴的私房老师。

任何对写作稍感兴趣的人,都建议读一读这本书,甚至作为一般的书籍,读起来也饶有趣味,开卷有益。借写作的过程中,发现真实的自己,为自己的心灵松绑,释放过去,抛弃那些束缚我们的观念与习惯。这是我看了无数遍的书。有两三年中我几乎写不出一个字,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理解了写作对我的意义。笔头逐渐活络。我仍然在等待自己获得完全的自由与创造力的时候,获得上天的灵感自由写作。写作,表达,创造,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事,这就是生活本身。

2.《水知道答案》       <日本> 江胜男  
推荐几本书 <wbr>2011年12月7日

听到“爱”与“感谢”,水结晶呈现完整美丽的六角形;被骂做“浑蛋”,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听过古典音乐的水结晶风姿各异,听过重金属音乐的水结晶则歪曲散乱... 122幅前所未见的水结晶照片,向世人展示了一项罕见的独特观察: 水能听,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

这是一本容易阅读而神奇的小书,其实不必看文字,只看美丽的水的结晶图就足以让我们的心灵震撼。水能感应到语言文字中的能量,即便只是在杯壁贴上标签,也会影响到它的结晶图形。如果继续得知我们的身体是由70%的水组成的,我们将如何更好的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呢?曾经有一位尼泊尔朋友在我家翻了这本书,他感到惊奇,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语及思维方式。

3.《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 著
推荐几本书 <wbr>2011年12月7日

这是新出的版本。生死似乎是修行中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对“死”没有了悟,就无法透彻地理解“生”。但是死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无法预知,无法尝试的。我们心中的许多恐惧都与“怕死”有关。通常意义上的“死”其实只是进入一种完全未知的状态,活人无法体验,体验后又无法回来告知,所以死亡一直庄严而神秘。但是用科学的态度,我们可以说我们“不知道”死,但是不能武断地说它是“什么都没有了”。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死亡这个议题从未探究过,但我必须说它一直很吸引我——一个天蝎座的人(天蝎生命中最重要的议题就是死亡与重生)。这本书使我打开了对死亡的认识,虽然无法体验肉体的死亡,但是我们可以从自然中获得参悟。比如,冬天死了,然后怎样呢?——春天来了。生死就是这样一个自然更替的过程,对生不执着,对死也不会惧怕。我们时时刻刻都有身体细胞在死去,同时有许多新细胞在成长;我们头脑中不断有旧的想法死去,新的想法萌生。这样来看,死亡还可怕吗?死亡是新生的前奏。有一天如果我死了,我希望大家开心地与我告别。我也将开心地离去。我向来不是一个恋旧的人。

4.《超越死亡》       <美>肯·威尔伯 著      胡因梦、刘清彦 译
推荐几本书 <wbr>2011年12月7日

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

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

本书无论作为讲述抗癌病人的故事,还是作为病人与照顾者的指南,抑或作为一则动人的爱情佳话,或者作为对世界伟大的智慧传统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与濒死的检视,以及对灵性发展意义的研究,都是极为成功的。——《自然健康》杂志(Nature Health)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这一事实,才是“勇气”。
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恩宠与勇气,有深意在焉。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

肯·威尔伯是西方超个人心理学派的大师级人物。但我个人一直不是很喜欢读他的书,觉得没有必要拿那么多名词来定义许多心理心灵层面的东西。我多少有些排斥这类学院派的方式。但这本书我非常喜欢,表达非常清晰,也非常真实。这大概是肯·威尔伯表达最为感性的一本书。尤其其中有崔雅,这个美丽的灵魂在癌症去世前的生活笔记。面对死亡的威胁,从抗拒,到接纳,平静而感恩。这是伟大的超越。

5.《世界美如斯》     <捷克>塞弗尔特 著
推荐几本书 <wbr>2011年12月7日

本书是捷克著名诗人、一九八四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晚年撰写的回忆录。诚如本书初版扉页上用小字提示的:故事与回忆,诗人在这里没有采用一般回忆录按生活经历依次叙述的写法,而是通过一则则小故事缅怀他漫长一生中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事,记叙了一些见闻和感受。本书既是回忆录也是优美的散文作品,出于一位抒情诗人之手的散文作品。

赛弗尔特的诗提供了一个自由而解放的形象,我们在其中看到人类的多面性和大无畏的精神。在暴政与疏离的现实里,他召唤出另一个世界——一个存在于此时此地的世界,一个存存于我们梦境、意志和艺术当中的世界。                       ——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语

上世纪80年代初,捷克诗人塞弗尔特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已届耄耋之年。历经几十载波澜起伏的人生,写作《世界美如斯》的这位诺奖得主,真纯如斯,仿若赤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但对待回忆的视色却可映衬出不同的心灵。“我们没有时间孤独,我们惟有欢乐的时间”,以加缪这句话作为该书题记的塞弗尔特无心在书中翻检罗列所有过往,更愿在记忆长河中淘洗出苍茫往事的美丽珠玑,用思索和追念细细抚摸。暮年的他心情沉静安然,像他病房外无声洒落的雪。积雪覆盖世界,却无法抹去塞弗尔特脑海中美丽的布拉格春天、戴着红蝴蝶结姑娘、关于金币的传说,还有恰佩克兄弟、雅•哈 谢克等文学艺术天空的群星闪烁……这些怀人忆旧的篇什,是他曾经喷薄如朝阳的诗歌过后温暖旷达的夕照散文,平和隽永,娓娓讲述中不掩文字背后的隐隐情愫。 
                     ——中华读书报

我无法表达心中对捷克作家的热爱。凡是捷克作家的作品,都毫不犹豫地买回来,即便论文式的书籍也写得非常好看。捷克人身上有流浪艺术家的血液,同时又有小市民的幽默气质。随便那一句话到他们嘴里说出来都是那么有趣而意味深长。他们似乎从来不在意是不是一个作家,他们眼中只有当下琐碎的生活。好吧,米兰·昆德拉其实并不能作为捷克作家的典型代表(昆德拉75年移民法国,81年加入法籍,用法语写作)。去布拉格生活一到三个月是我计划未来3年内要做的一件事。

6.《正见》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推荐几本书 <wbr>2011年12月7日

本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老师,也是闻名影坛的导演。在书中,他以电影的虚拟实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彷佛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

他爽洁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对佛教徒的误解:佛教徒等于祥和与非暴力;其实,这并非佛法的核心。对于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实证的经验加以分析,体现四见地最精要的部分,对于修行者有甚大的帮助。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如果你对佛教、佛法感兴趣,这本书非常适合阅读,是一本入门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