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趣:慈禧竟然爱吃东北虎睾丸宴

(2011-03-18 07:12:02)
标签:

历史

晚清

慈禧

西膳房

清汤虎丹

睾丸

文化

分类: 草根读史

    慈禧太后,晚清同治、光绪两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慈禧执政期间,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这一点在其饮食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代专门负责皇帝饮食的机构叫御膳房。御膳房分为五局,分别是荤局、素局、饭局、挂炉局和点心局,机构非常庞大。由于慈禧当时以太后身份临朝,不能称为皇帝,于是她另辟蹊径,成立了自己的私厨。由于慈禧在紫禁城西六官的长春官住过,人称“西太后”,又叫“西圣”,加之她喜欢西餐,因此她的私厨叫西膳房。西膳房有炉灶一百多个,每个炉灶配有三人,一人掌勺,一人配菜,一人打杂,规模远远超过了皇帝的御膳房。西膳房拥有一批享誉华夏的顶级厨师,不仅能烹制四千多种菜肴,还能制作四百多种点心,可谓积历代之经验,集全国之精华。

    慈禧每天用膳时间固定,早膳七点,中膳十点半,晚膳下午五点,午后、晚上还要分别“小吃”一次。每日两顿正膳,有一百多样菜,“小吃”,一般也有四、五十样菜。慈禧的御菜分为三类:一类是吉祥菜,如寿比南山、吉祥如意、江山一统等;一类是贡品菜,如熊掌、燕窝、鱼翅、龙虾、鹿脯等;一类是例菜,即按照季节菜谱做的菜。慈禧用膳时,由四位人称“四大金刚”的太监服侍,而传膳的太监,就有三百多人,春节时,不多不少,整好五百人,人称“五百罗汉”。慈禧每次用膳吃过的菜最多三、四样,每个菜就尝一两口,剩菜或者扔掉,或者赏赐给下人。军机大臣王文韶曾写到:“赏元宵二百枚、腌白菜四棵、碗菜十二色、点心四种”,这里的碗菜,指的就是慈禧赏赐的剩菜。

    慈禧在宫内如此排场,在宫外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年,慈禧乘“御用火车”去奉天(今沈阳)巡视,临时膳房就占了四节车厢,其中一节车厢装着五十个炉灶,每灶负责做两样菜,仅厨师就有一百名。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慈禧逃到了西安,在这期间,慈禧依然“吃心不改”。每天要从全国各地调集猴头、燕窝等各种贡品,以保证她的膳食供给。据史料记载,每天仅供慈禧食用的燕菜一项,就须白银三百两。慈禧每天要喝冰镇酸梅汤,由于天气炎热,州府每天派人要到距离西安一百五十公里以外的太白山运冰,以便慈禧能够及时喝到冷饮。1902年,慈禧拜谒东陵时,要吃烧麦。尝过之后,觉得口味不对,一问得知西膳房擅长做烧卖的厨师谢二因事没来,是别人做的。慈禧大怒,当即训斥了主灶厨师,并仗责四十大板。

    慈禧嗜好美食,也精于美食。慈禧身边的女官裕德龄在《清宫二年记》中写道:“慈禧对于饮食的知识极为渊博,大概可以使当代许多专家吃惊。”慈禧爱吃清炖肥鸭。即将肥鸭洗净,加上调味品后装入瓷罐,隔水用温火蒸煮三天,出锅后,肥鸭肉酥骨软,用筷子便可毫不费力地夹开,而慈禧只食几筷鸭皮,因为她认为那层鸭皮才是这道美味最为可口的部分。后来这道菜成为“满汉全席”中的大菜。慈禧喜欢鸭菜,还喜欢一道叫“清汤虎丹”的菜。这道菜的主料是东北虎的睾丸,大约有小茶碗那么大。做法是把睾丸放在微开不沸的鸡汤里炖上三个小时,然后捞出剥皮,放在调料里浸泡二个小时,再用刀切成纸一样的薄片儿,放在盘中摆成牡丹花形状。由于睾丸是在鸡汤中蒸煮的,会有浓重的膻气,要佐以蒜泥、香菜末才好食用。由于缺乏主料,现在这道菜已经失传。慈禧还爱吃小窝头、臭豆腐。小窝头,是用栗子面加白糖做的,一两一个;臭豆腐,一定是王致和的臭豆腐,而且必须是当天从“王致和南酱园”买来的。有时去晚了买不到新的,太监们就只好用剩下的“将就”慈禧,而慈禧为了考验这些太监,有一次,故意把一粒花椒放在臭豆腐中。到第二天用膳时,她发现那粒花椒还在,于是就严厉处罚了主事太监。从此太监们只好到“王致和南酱园”求方便,以保证不误“上用”。

    慈禧嗜茶成癖,最爱喝花茶。泡茶用的水是当天从玉泉山运来的泉水,而所饮的花茶不是经过火焙的茉莉、玫瑰,而是把刚刚采摘下来的鲜花搀入干茶里,再泡入茶盅,饮起来既有茶香又有花香。慈禧夏天爱吃西瓜,但只吃瓢中心的一点,一天可用去三百五十个西瓜。慈禧太后还有一项嗜好是摆果闻香,每年消耗大量水果。据记载,仅苹果一年就消耗十五万八千多个。

    慈禧的奢侈,助长了清廷奢侈之风,而她死后又带走那些富可敌国的无价之宝,消耗掉了大清的最后一点家底,加快了大清灭亡的步伐。可以说,慈禧的奢侈,是以大清的灭亡作为代价的。(文/抒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