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2009-07-06 19:11:11)
标签:

历史

礼仪

作揖打拱

拜年

老照片

文化

分类: 文史图片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磕头:磕头下跪可算是最大的礼数了,臣见君时就行此礼。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打拱: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见面作揖:老北京的居民十分注重礼节,街坊们平时见面也要作揖打拱。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客厅座位摆放:客厅内座位的摆放是很有讲究的。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官老爷出巡:每当官老爷出巡,跟班们前呼后拥,有抬轿者,有贴身保卫者,

有举伞者,跟平民百姓出门截然不同。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晚清男人的坐相:双脚分开,脚掌着地,手放在膝上,即所谓“坐如钟”。

图中的三个男人从左到右分别是善庆、醇亲王和李鸿章。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宴请:翰林院的编修们宴请儒雅的英国商人立德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轿子:轿子不单是一个交通工具,而且是地位与身份的象征,

轿夫有多寡之分,颜色有绿蓝等别。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告别茶:即主请茶暗示客人该告辞,

所以听到“请茶”时,要留意看主人是否有送客之意。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作揖:清末人们作揖的一种姿势,

将双手举到额头前面,以示对别人的尊重。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女子盛装:盛装的李鸿章夫人,身穿朝服,颈戴朝珠。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妇女坐相:晚清妇女的坐相,双脚必须并拢,双手合放在膝上。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晚清婚礼:曾纪泽(曾国藩之长子)女儿的婚礼仪式。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接见外国使臣:1898年戊戌变法之前,光绪皇帝接见外国使臣的仪式。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组图) 

    据网上资料介绍,这张照片是中国目前可考的第一张平民拜年照片,作者不详。该照展示的是晚清时期典型的旧式中国拜年习俗,是弥足珍贵的民俗史料。从画面情况分析,该照应该拍摄于晚清时期的中国北方某地。照片上的人物穿着长褂,留着长辫,在过年间互道问候躬身作揖。据考,这种礼仪的兴起于沿用与1644年满人入关有很大关系。从装束和拜年礼仪来看,这是沿用的满制。

 

 

  

                         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

  

    晚清时,人们依然严格遵循着种种中国特有的礼仪,比如男女的坐相,街坊邻里见面时作揖打拱,相互拜访时的穿着以及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等等都有讲究。这些礼仪,连西方人有时候也得依葫芦画瓢,照着样子遵循着。

  如果按照严格的中国礼仪,西方人拜访清朝官员,应当坐有两三个轿夫抬的轿子去,或是乘当地式样的马车去,而且陪同的仆人要穿长衫和靴子,并头戴饰有流苏的帽子,手捧拜访者的“护片”。在快要到衙门的时候,仆人先赶到前面去向守门人通报主人的到来,并将护片递进去。守门人接过护片之后,便转手交给另一位仆人让后者去通报。拜访者的轿子进了衙门之后,穿过几个院子,在一个紧闭的大门前停下来。拜访者依然坐在由轿夫抬着的轿子上,直到从大门里出来一个仆人,对客人说“请进”。假如主人不想见客,就会借口“不在家”,而让仆人直接对客人说“挡驾”,其原意就是“让马车停下来”。

  假如主人确实愿意见客,关闭的大门就会敞开,轿子就会被抬进宅门和更里层的屏门,一直来到二堂,官员很可能就在那儿等着客人。但假如主人不想对客人表示出太多礼遇的话,屏门也许就会一直关着,这样的话,拜访者就不得不下轿,跟着仆人走进客厅。而主人往往不一定会等在那。所以这扇门的敞开或关闭暗示着主人态度友善或怀有敌意。

  所有县级以上的衙门都要经过四重门,才能抵达官员居住的那个院落。开在街面上的第一道门称做头门,第二道是仪门,第三个是带有门的大堂,第四个是宅门。再进去就是屏门,紧接着是二堂和被称作“花厅”的客厅。

    倘若主人的官衔为道台,拜访者的轿子是不能进入大堂的;若是知府,轿子会停在宅门外面;而有时即使主人的官衔只不过是知县,轿子也不能被抬进屏门。但拜访者的身份有时会打乱所有这些例行的安排。如果客人的身份高贵,或是主人为了表示尊敬,他就会在二堂里等候客人的到来,而不是像通常那样在花厅。(参考资料:《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晚清映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