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
树行中学
李俊彪
所谓潜能是指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外部环境或教育条件许可时,可以发展成为现实能力。一个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效益,能力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等。其中先天素质环境(家庭、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及教育条件,我们基本上是难以改变,只有个人的主观努力才最有文章可做。所以挖掘学生潜能,实际上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努力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的激奋水平长久地维持。
首先尽一切努力让学生充满自信。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会成就事业;认为自己不能的人,一辈子一事无成。”当然,个体差异是不容否认的,要让个体差异参差不齐的群体人人自信,主要是端正认识,找准立足点,永远不能让学生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我这样对学生提出要求:“我不管你在班上是考第一名、遥遥领先,还是处于底端、远远落后,只要你能在毕业时,敢对我说‘吴老师,我三年对得起自己,我付出了全部努力’,那么我就认为你是非常优秀的,即使高考时你仍然分数垫底,我一辈子都以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因为学生一旦拥有了这份自信,步入社会后就一定不是弱者。这个要求实际上是最高的,但贴近了学生实际,学生容易接受。
有了这种观点后,还要用事实来让学生感觉,如永远不能用成绩来排定座位等,淡化成绩,注重奋斗,用身边的实例及名人的事例说明人的前途具有不可估量性。当然客观事实不容回避,所以又应鼓励学生承认现实的差距。回避只会促使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同时坚信将来会超越同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哀莫大于心死。只有充满活力的心才会蓬勃向上,自强不息。
第二,永远不要吝啬对学生的鼓励、表扬,及时准确地提出要求和不足。当然,这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以明确地提出班级的整体规划,包括各种短期目标和远景规划。对每一个已达的目标进行总结、反馈,适时进行升华,决不错过每一个细小但却很具教育意义的事例。对空洞的说教,谁都嗤之以鼻,甚至有的学生比我们还能说。因而要及时升华微小事例,因为一旦等到班会课再讲,则早已没有震撼力了。班会课则可以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专题或者常规工作布置。对学生的肯定主要立足于纵向比较,对学生的要求应立足于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对于起点偏低的群体,特别注意对短期效果的烘托。如1999年我所带的定向班中,校运会前我对他们提出要求:体育总分名次可遇难求,需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而精神文明奖则是看大家是否想拿。经过周密布置和全班同学的共同奋斗,最终以较大的优势获精神文明奖。这在定向班并不多见,对班风的良性发展起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其三,注重情感培养。教学生做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得失。一个充满情意的集体,一个对社会、家庭、集体和个人都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人决不会是一个自甘沉沦的人。因此,教育学生充满人情味,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勇敢地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不冒功、不推诿、不以现实社会标准来要求自我,而以超前的要求来规范自我,是我着力注意的一点。1998年我带学生去武汉春游,到达武汉后我让学生稍等,自己去找客运处预订回程票,因船期变化,我需要等船长亲自来协商,此时,同行的林老师打来电话说学生等得不耐烦,于是我告诉林老师让学生分组活动,傍晚七点集中等候八点的回程船。结果学生刚散,船长来了,说八点的船晚点了,零晨三点才能到。并问是否可以改乘七点半的船。可此时已无法通知学生提前集中了,返校后对春游我专门开了个总结会,提出了:当你们在埋怨“老师怎么还不来!”时,你们有谁想到了老师是否遇上了困难,老师是否需要帮助呢?从而提出,老师亦人,同样需要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家长亦是人,你们关心过他们吗?再者,如果当时大家因关心老师而推迟十分钟走的话,也就免去了晚上苦等七个小时之苦。捱不了十分钟则要熬七个小时。生活中不也往往如此吗?又如,今年在校运会中,对于刚组建的文科班,我同样提出了“精神文明,志在必得”的目标,学生也确实表现非常优秀,仅广播宣传稿一项就播稿三十五篇,其它班皆无法相比。就在大家都认为精神文明奖已是囊中之物时,组委会宣布时却意外地没有得到认可。当时,学生群情激愤,我立即召开临时班会:生活中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能有完全合理的评价吗?国际裁判不也有不当之处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自暴自弃,还是一如继往,再展雄姿呢?答案不言而喻。这样的教育效果非常显著,而且卓有成效。
挖掘潜能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马卡连柯指出:“意志—这不单纯是欲望和欲望的满足,这还是欲望和拒绝的同时并存。一个人不能遏制自己的欲望,他就不会有坚强的意志。”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个人的发展永远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这决不是靠老师检查作业所能达到的。学生的作业多数是弹性的,有的甚至无法量化。只有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能的发展才会无限延续。当然,学生毕竟是学生,需要教师的督促、鞭策,这就需要老师勤恳、管理到位,但同时又不宜向学生吹嘘管理严、紧,那样学生可能会把学习的动力寄托在老师的管理中,学习不好则怪老师没管好,这样不利于意志的培养。所以,即使你整天跟着学生,你也可以说:我只是来看看你是否管住了自己,我很忙,我不能频繁地来看。同时老师也应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并且适时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勤奋和敬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以身作则所获得的威信是最高层次的威信。1996年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有人曾问我:“你是如何管班的?你班的学生怎么后劲那么足?”我只能说:“是他们管住了自己,而且我相信他们将来会更好。”
挖掘学生潜能不必害怕带学生走出户外,也不应回避学生最为敏感的问题。如中学时代的异性交往问题,既不宜视如洪水猛兽,一棍子打死,也不宜放任自流,任期发展。前不久,我利用团队活动的机会,在班上组织了一次“中学生交异性朋友的利与弊及如何正确适宜地与异性同学交往”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非常地成功,学生各抒己见,观点也很正确。对于户外活动,我认为也不宜一味地害怕,不敢越雷池一步,关键是老师能否控制自如,能否组织的有条不紊。户外活动也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为了玩而玩,而应以学习为目的。最近学生多次向我要求去吴城看候鸟,于是我先向科研处申请了开放性活动的任务,又从师专请来鸟类专家到班上讲学,介绍鄱阳湖常见鸟类、候鸟的常识及作为文科生应从哪方面去了解候鸟和大自然,再经过周密安排,与生物老师一起带学生去候鸟保护区。看着他们那么投入地听标本站工作人员介绍,认真仔细的记录,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慰,品尝了成功组织活动的快慰,而且,户外活动也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感情的最好机会之一,真实而坦率。
一个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集体,一群充满激情,对社会、集体有着高度责任感的学生,一定能做好任何一件事。人的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挥,并非取决于智力的高下,更多地应是由非智力因素所决定。因而,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就是如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