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教学设计
(2016-12-29 10:39:02)
标签:
教育 |
6.1 《质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请把以下物品:铁钉 、铁夹子、图钉、塑料刻度尺、矿泉水瓶、塑料桶等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请说出分类的理由。
铁钉 、铁夹子、图钉一类,由铁组成,塑料刻度尺、矿泉水瓶、塑料桶是由塑料组成。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是啊,大到天体,如太阳、月亮,小到人们的日用必需品,如水、衣服、食物、住房等,尽管这些物体形态各异,但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前提”.新课开始,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物体,分析它们的组成材料,完成分类,使学生对“物体”、“物质”的模糊理解顿时变得清晰明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一)巧妙设问,直奔重点——学习质量的概念.
课件显示汽车、自行车图片,比一比:
1.汽车轮胎用的橡胶与自行车轮胎用的橡胶谁的多?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汽车轮胎用的橡胶多
课件显示木尺、木桌子图片,比一比:
2. 木尺与桌子那个用的木材多一些呢?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桌子用的木材多
由以上你能得出什么呢?
(师生)由此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的.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设计意图:针对质量的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我采用对比汽车轮胎、自行车轮胎;木尺、桌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明白“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从而归纳出质量的概念.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质量的概念.
三 合作探究,直奔重点——学习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1.请学生看书108页有关质量概念及单位的内容.
自学指导:
(1)质量的概念是什么?符号呢?
(2)质量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常用单位有哪些呢?符号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1t=
2.学生探究,同伴合作、交流。
3.师生互动,交流反馈.
课堂练习:
(1)800mg= _________ g
=
(2)0.5t=
设计意图: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探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使所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老师有的放失,适当点拨.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4.阅读109页小资料“一些物体的质量”.
111页科学世界“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简介国际千克原器。
5.感知常见物品,加深了解
过渡:对于质量单位,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多商品上都标出了质量值.鼓励学生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1)
(2)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体现了生活与物理紧密联系的原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到物理并不是高深莫测,难以理解的理论,对物理学科产生亲切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四
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托盘天平的结构图)下面给同学们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
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横梁、标尺、游码、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底座、两个托盘,另外每架天平都配有一套标准的砝码。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托盘天平是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所以为了保持天平的精确度,我们在使用天平之前要牢记几条要求。
教师:(一)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使用天平的几点要求,下面请各组开展讨论,如果不按这些要求做,会出现什么问题?
学生:(开展讨论)
教师:请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如果被测物体的质量超过了天平的称量,测不出结果,还可能把天平损坏。
学生:用手接触砝码,把砝码弄湿、弄脏,在盘中放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容易使砝码生锈和腐蚀天平、砝码,会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
教师:大家分析的很好。下面各小组准备好天平和砝码、被称物体。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操作,仔细琢磨老师讲解,然后进行规范操作。
学生:(准备实验仪器)
[投影]天平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将砝码放在右盘,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左物右码);
4、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之和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5、整理器材。
设计意图:采用教师指导和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天平的使用方法,突破难点。
五
1.
2.课件显示冰块熔化成水的照片,冰块熔化成水,什么改变?质量变不变?物体的状态变了,质量没有变化;因为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
3.宇航员离开地球来到太空什么改变?质量变不变?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已成功把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宇航员送入太空,2012年发射的神舟九号首次有女宇航员刘洋进入太空,3名航天员将首次在太空进行手动交会对接,显示出我国的航天实力。如果他们把一瓶八宝粥带了上去,请问八宝粥的质量会变吗?为什么?你从超市买了2千克香蕉带回家,质量会变吗?为什么?他们的空间位置变了,质量没有变化 ;因为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
小结
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设计意图 :质量是物体一个基本属性。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出发,分别围绕“形状、位置、状态”创设三个情景,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学生了解前沿科学,关心科技发展,并产生民族自豪感;从“泥团产生形变”,“市场上买了水果带回家”的现象又是学生熟悉的身边事,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直观形象地使学生懂得“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六、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七、课后作业
1.如何称粉末状的物体和液体的质量?2.如何称质量较小的物体的质量?如大头针等。3、如何用天平测出一卷细铜线的长度?由于时间关系,这些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讨论完成。另外,请同学们完成11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课例评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教者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上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进行的,通过讲解、设疑、自学、小组讨论,使同学们认识质量的概论和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而改变,以及常见的测质量的仪器。通过观察、讲解、示范操作,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基础夯实有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本节课在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关注学生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主要的课程,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主动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体会互相分享探究成果的快乐,这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本节课在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上,通过介绍杆秤等日常生活中的测质量仪器,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天平的学习,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和 科学求实的实践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增进同学们间的合作精神,增进友谊。
【拓展探究】
这节课关于学习托盘天平使用方法的教学设计,还可以变换一种方式,效果可能更好。可以将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制成“使用说明书”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经过阅读、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学习,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形式,学习掌握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