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设计
(2016-12-01 16:10:45)| 分类: 教育 |
《力》教学设计
|
基本信息 |
名称 |
第七章 第1节 力 |
||||||
|
执教者 |
|
课时 |
1 |
|||||
|
所属教材目录 |
人教版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
|||||||
|
教材分析 |
1.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入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
|||||||
|
学情分析 |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通过举例、实验;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4)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
||||||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体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认识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
||||||
|
难点 |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
|||||||
|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
|||||||
|
教学过程 |
|
|||||||
|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
一、引入新课(2分钟) 二、新课教学 力的定义(12分钟) 力的作用效果(10分钟)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0分钟)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8分钟) |
力这个字使用的很广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班级需要凝聚力等等。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物理学上所说的力指的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列举现象 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运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打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打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扣球……(学生举例) 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 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列举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手
人
起重机
运动员
磁铁
物体 3.归纳总结 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的地方: 物体-作用-物体。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力尽管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它的本质是: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 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力用符号F表示,它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力捏橡皮泥。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跳板弯曲。 ②射箭时,拉弯了弓。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来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 (1)演示实验: 用课本图7.1-2的实验, 1)一个小铁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2)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 3)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的运动路径的侧旁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运动的变化情况。 (2)归纳总结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1)打台球时,击球用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会影响到球能否入袋,说明什么问题? (2)找一名学生到教室的门口,在如图7.1-3三个不同位置推门,感受用力大小的变化。 (3)归纳总结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大小; 箭头表示力方向,线段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要明确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终点来表示。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两只弹簧测力计互相拉伸 把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2)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简单作图 “用手拍桌子”,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
举例 :生命力 劳动力 想象力 能力 智力
提出看法 积极思考
亲自感受、思考、举例
教师引导学生 分析
归纳并得出结论
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举例分析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观察实验、分析并思考,说明小铁球的运动状态是怎么改变以及改变的原因 归纳并总结结论
分析思考
感受
回答引起现象的原因
亲自体验并思考 |
创设情境,力的初步认识
通过生活中与力有关的事例,感受力,理解力的概念 由力的作用效果得出力的三要素; 通过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尝试画力的示意图; 体会、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
||||
|
课堂小结 2分钟 |
结合板书进行知识梳理 |
|
||||||
|
布置作业 1分钟 |
作业:课本P5,第1——4小题。 |
|
||||||
|
板书设计 |
第七章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用字母F 表示;单位牛顿(牛);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画法
四、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
|
||||||
|
教学反思 |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力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从知识与技能层面上讲,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其要点是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多做些小实验,亲身体验,感受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实验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关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补充些简单的微小形变实验,说明力的作用确实会使物体产生形变。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是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概括出来的。关于力的概念的得出,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背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些名词,而是要让学生去经历、体验从自然现象和生活中归纳力概念的过程,领会这种方法。关于力的相互性,要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体会到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会同时出现两个力,只是这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1、多举例说明,以便于学生对于力的理解; 2、由于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讲课的速度感觉有些快,应放慢些; 3、讲清楚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多举例,多作图说明 4、演示实验,注重引导学生分析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