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山那么近,却从未想到过要去看看。一个还是夏日的上午,跟着几位文友随意走进。却发现,这里不仅有山,有水,还有历史。

复建于2006年的这座寺门,见证了五年前那次惊天大发现。因此,只要从这里走进去,看到将不仅仅是一座山,一座寺。

晨起,急速流下的山涧泉水与空气中的水蒸汽相遇,瞬间幻化为漂亮的雾气,依寺萦绕,依山攀上,婷婷袅袅,如梦如幻,让人心静到极致。

太山的美,在于每一个细节。每天,爱山的人们纷至沓来,爬一段山,清一遍心,寻一回幽,读一部史,享一餐素斋,以致不依世事,不求名闻,不贪利养,让心灵清净无垢而去。

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6年)的钟鼓楼,不用说让它回忆唐塔的一丝影子,就连自身“晨钟暮鼓”的功能,也几乎要忘记。如今只剩沉默对望,遥想当年。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岁月湮没了太多的生命繁华,却无法阻止两棵唐槐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默默展现生机。如果它可以讲话,是不是可以告诉人们地宫的秘密?

一年又一年,植物以它非凡的力量与寺庙唇齿相依。隐于斯,诵一段经文,参一通禅意,茗一壶清茶,抛却红尘是非。

秋到了,红叶只管肆无忌惮地红,红到不着边际,红到烂漫透心,红到让这山、这寺超越凡尘。

关于太山得名,有说取“太(泰)山石敢当”谐音,有说该山脉形似“太”字。站在出土地宫所处的中峰,左青龙,右白虎。如此风水宝地,怎能不叹当年人?

山谷寂寞久了,需要小鸟轻鸣;寺宇寂寞久了,需要人来叩门。有时寂静,有时生动,才最宜人。

两两相遇,跋山涉水;无论道俗,相携而来。随着唐塔与地宫的出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人。伙伴,竟让这熙攘的杂沓生出一份世俗的温情。

明嘉靖十七年,有巧手于八角观音殿内塑出“十八罗汉朝观音”。唐塔沉睡之际,明清两代先后在此建寺建庙。莫非,是佛主派来的守利人?

2008年5月8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日,一处佛塔基址哗然现世!彼此也彻底打开在太山尘封了千余年的历史!塔基下惊现六角形地宫,地宫内有石函。在石函表面的供养人铭文中,“安息大都护”、“田杨名”等字眼赫然入眼。据新旧唐书记载,田杨名是武后朝的安西都护,政绩卓著。供养人中还出现了一个稀奇的“
”(读臣,忠上加一横,意为只忠于一个人)字。据此分析,石函为盛唐时期文物,此塔基当建于唐武周至睿宗时期,“
”字当为武则天造字。

石函开启,现出石椁。再开,依次是木椁、流金铜棺、银棺、金棺五重棺椁…重重剥落,系着鲜红绸布的金棺最终冲破1300多年的黑暗,华丽呈世!然而现世残酷,娇嫩的红绸瞬间风化。容颜虽逝,职责不改,依旧不松一口气,全力守护着千余年前的重托。专家果断决定:另择时机,再行开启!星云大师告诫:别看舍利,看自己的内心!一抹唐代红绸,让人们对金棺的猜想更加扑朔迷离,让沉默的太山越发迷雾重重。

天高云淡之际,登上海拨1100多米的太山东峰望都峰,太原新城、晋阳古城一览无余。相传唐显庆年间,武则天曾登临此峰,欲观北都晋阳之景,但因峰不够高无法一览全貌。情急之下,忽觉脚下山峰冉冉升高,晋阳全城尽收入目,原来是高祖皇帝显灵。武则天于是在此兴建佛寺。

幽幽太山,承载的历史沉甸甸。默默守护这座山的,竟是“大唐李将军存孝”。这位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天下无双,勇力过人,骁勇冠绝,每战无不克捷,人称“飞虎将军”。然而一代英豪,终究敌不住被嫉妒的阴谋,也坚守不住自己的内心,最终被晋王(也是义父)李克用在幽州困住,押解回太原车裂惩治,含冤殒命。风萧萧,雨条条,铁血故事,荡气回肠,太山不语,壮士永存。
罢了,种种贪嗔疾忘不过像抽刀断水、起风见光。太山的寺,庙,塔,宫,舍利,最终也都是“万有归虚空”。时时修炼自己的一颗心,才能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
部分照片提供:太山文管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