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三十里桃花洞”

标签:
蒋殊三十里桃花洞汾阳向阳峡岭底 |
分类: 古村行 |
到汾阳杏花村,巧遇美女摄影师朋友,逮住我,一通闪光。效果果然不错。
于是,在汾阳市文联主席张立新和书记赵建雄的带领下,从汾阳市出发,一路西行,不久便进入崎岖不平的山路。大约行了十几里后,到了一个叫向阳村的地方。赵建雄告诉我们,从这里开始就进入“三十里桃花洞”了。四下张望,却只有几株桃花零星散落在陡峭的山坡上,并不是想象中的漫山灿烂模样。
或许,是由于气候的原因?
“不是。”赵建雄肯定地说,“是不断修建的铁路打断了山里的泉眼,使昔日的美景惨遭破坏。”
有些失望。但既然来了,在这峭壁围绕的山谷深深中也不能空手而归。罢了,前行吧。
果然。一边走,张立新一边给我们讲解“三十里桃花洞”的往事。原来,“三十里桃花洞”本名叫向阳峡,因其地形封闭如“匣”状,也由于身处其中有憋闷、惊险、绝望之感,后被当地人写作“向阳匣”,位于山西省汾阳市西16公里,东起向阳匣谷峪口,西至与离石市接壤的黄庐岭,全长15公里。来过的人都知道,“三十里桃花洞”其实不是洞,而是一条狭长的大峡谷,两侧石壁峻峭,危岩高耸。听说,从前每到三月上旬,山桃花在两侧的石壁山崖上竞相开放,彤红如霞,由于视角凌空交错,常常让人感觉像是穿行在桃花洞中,故名“三十里桃花洞”。
“三十里桃花洞”的东起点向阳沟口,也是闻名的“金锁关”所在地。府志云:“县西三十里曰‘金锁关’,在向阳峡,岩险插天,中断如关,为汾石咽喉。”因此,“金锁关”是古汾州(今汾阳)西去石州(今离石)的最后一站,也是由石州经黄栌岭下汾州的第一站,1997年被中国长城协会列入中国长城百关。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初待阵列兵,壁垒森严。
更令我们想不到的是,脚下正在行走的这条崎岖而扬尘不断的小道,竟然是一条曾经沟通晋中与吕梁的黄金旅游走廊,既是古代的“通秦古道”,又是商旅大道。当地人都知道,这条古道在民国十年(1921年)太(原)军(渡)公路未开通之前,是从山西平川到陕北穿越吕梁山区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是明清时期“西货东运”与“东货西运”的交错地,也是晋商开发大西北市场乃至俄国市场的一条要道。不仅有着绝美的自然景观,又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如今,黄河漕运早已退却,古道也已逐渐隐去,但包括“吕梁商帮”在内的晋商,在这里留下的处处痕迹,依然炫耀着这个群体在彼时的无限风光。想当初,一支一支的商旅带着最得力的驼队和骡队,载着沉沉的货物从太原到汾阳,从汾阳进入“三十里桃花洞”,翻越黄栌岭,进吴城,过碛口,走向大西北。晋商们日夜兼程行走在这条通秦古商道上,续写了多少商界传奇。
看上去,这条狭窄而深长的狭谷,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越”之势。峡中两面山坡都是刀劈斧砍、直上直下的石壁,被人称为“刀劈崖”。设想在古代黑夜,疲惫的商旅进入幽深的长峡,驼铃叮咚,车马辚辚,若突遇强贼,真是逃无路,爬无梯。《汾州府志》记载:隆庆元年(1567年)九月,俺答攻破石州后,就是从向阳峡分掠孝义、介休、平遥、隰州等处,杀了数万男女。崇祯五年,也有贼分道四出,据吴城、向阳以窥汾州。据说,这里也确实有一个叫强盗沟的地方。
既然是通秦古道,三十里漫漫长路上定然有商旅们驻足的地方。很快,我们就走到一个几乎坍塌殆尽的古村。
“小北京”,当初该有多么繁华?
几个人散开来,在破败的村子里穿行,寻找旧日的痕迹。所到之处,都是墙倒屋坍留下的乱石,每个院子里房屋基址、厅堂围墙随处可见。除了这些,还不断有发现:井口被掩盖的古井、石碾、饮水槽、碾米槽等等。更重要的,我们还发现了两块倒在地上被埋了一半的石碑。
“这个位置曾经是一座观音庙。”张立新告诉我们。这时,散落在别处的几个人也都跑过来,趴在石碑上辩认。其中一块是“施银人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刻着许多人的名字;而另一块,字迹更加模糊,却也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大明弘治十七年岁存”、“汾州知州”、“赐进士出身”等字样。就是这块模糊不清的石碑,大概告诉我们观音庙的年代,抑或是岭底的年代。
据了解,这是一处“商贾往来,必出其途”的驿站,与西边的“吴城”、“碛口”均为通秦古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当时因为人多畜多,最多时有7口水井,人数不少于1000人。明清之时,客栈、商店、货铺林立。每到傍晚便听到鞭响马嘶,车震驼鸣,商旅们在这狭窄的古关深沟中组成一幅热闹非凡的古代暮色图。可以想象,月明星稀的夜晚,难得可以坐下来歇息的客商们一定也不甘寂寞,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开一坛汾州美酒,于微醉之态边听戏,边聊生意。或者,再聊聊多日不见的媳妇和孩子,互相开一两句玩笑。那场面,一定非常悠哉。
看来,古今倒是一样,总会有一些不守规矩的官府前来扰民。我们也听说,由于“三十里桃花洞”沿途只有岭底和向阳两个驿站,沟深峡长,故而经常有飞贼出没。
那么这个“小北京”,繁华时到底是什么样?很幸运的是,返程途中,我们在向阳村遇到一位做石材生意的赵姓师傅。53岁的赵师傅一家恰好就是从岭底迁出来的。他介绍说,岭底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开始外流,2000年之后便慢慢变成空村。以他的年龄,也不会知道岭底曾经的辉煌,然而他给我们讲了一个他爷爷的故事:当初,爷爷在岭底开着一家饼子铺,只卖饼子稀饭,然而就是靠着这样的生意,硬是攒下一缸银元。战乱时期,爷爷将银元埋在山上。然而有一天,下山回家的爷爷却意外受到一只受伤豹子的袭击,当下身亡。
当然,银元也就没了去向。
赵师傅说,至今,山里还有金钱豹、菊花豹等三种豹子,而且还有麝。我们几次确认,都得到赵师傅肯定的答复。这时赵师傅的妹妹从屋里出来,也肯定了这一说法。
岭底,在我们眼里越发神秘。
想不到,这一次竟以桃花的名义,无意中和古道、重镇、古长城相遇。然而,或许是繁华不再,我们始终对零星的桃花耿耿于怀。听说,汾阳市文联一位叫田文海的作家泪流满面写了一部《三十里桃花流水》的文章,对这条千年古道的沧桑痛心疾首。
我们,何尝不是?
注:本文发于2013年《映像》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