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2009-04-22 11:20:55)
标签:
语言艺术长亭送别文采剧作曲词教育 |
分类: 老师的教研 |
曲词优美
——《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老师
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长亭送别》一折戏的唱词就集中体现了《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色。
这折戏的文采性首先表现在其包含有丰富的修辞技巧,因而剧作的语言修饰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暖融融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叨叨令]
一曲,将“车、马、花、靥,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其次,这折戏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得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化用名句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来自苏轼《满庭芳》。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从苏东坡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熔铸而成,但苏词没有把泪和血联想一处。这一名句,用前人精华,增以新意,便成独创。作品不仅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成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成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