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备课讲座稿(上)
(2015-10-24 00:26:20)
标签:
怀念秋天热爱教学 |
分类: 风筝 |
《秋天的怀念》备课讲座稿(上)
老师们好,今天我谈谈《秋天的怀念》的备课。从解读到设计。
教师课后的时间有限,备课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如果备课本身,就能丰富我们的语文生活,无疑是比较理想的。我不知道别人怎样,但我自己,在这条路上确实走得很辛苦,而且也曾绕了很远的路:一度以为,文本的教学就是把自己知道的、理解的,告诉学生。学生的读啊、思啊、发言啊,都是围绕着我自己的理解。而有了网上的学习经历后,我才慢慢懂得,事情并不是我想的这样。
不过,尽管绕了很大的弯路,至今也仍会走错路,但曾经的一切都成了今天的积累。慢慢地,我的解读和教学,也有了自己的风格。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少发现的乐趣!
一、谈解读
解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不过今天,我仍然要从这里说起。
因为,解读,不是简单地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因为个人的经验会有差异,理解也不尽相同。而是从语言的运用方式入手,发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逻辑勾连,从而产生对用词、句式、修辞等微小的语言单位的重新认识。它并不是指向文本的,而是指向基本的语言单位、常见的写作手法的。它的教学意义,在于开发文本资源,为学生的思维训练打下基础、提供可能。
《秋天的怀念》的文本解读,却起于偶然。课文是早就读过的,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视频也曾痴痴地看过,只是我一直没上过这一课,更没形成自己的理解。但我一直是王君老师博客的忠实粉丝,2014年12月25日,在她的博客上,我看到了章国华老师的教学实录,应该说,这堂课的教学和王君老师的点评都很棒。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不过,课堂上,学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却感觉不对劲。总觉得忽略了一点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只是反复琢磨学生的这些话:
“他看着北归的大雁,它在天上飞,而自己却坐在轮椅上,不能走路,所以他心里很伤心、烦躁”,“但这时史铁生是双腿瘫痪,他心情非常糟糕,这时他听到甜美的歌声,就会使他心里很矛盾、不平衡,自己双腿瘫痪了,听到这甜美的歌声,这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刺激吗?”
终于,我能说清我的疑惑,还有我的思考——
当时的史铁生能感受歌声的“甜美”吗!?“甜美”,是不是作者曾经有过的体验,所以才觉得,那应该是“甜美”的?“甜美”二字,是不是作者刻意加上去的,是不是为文的一种技巧——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他的痛苦?我原先以为是,后来觉得不是。
很可能,他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歌声的甜美,也能感受到大雁北归的意趣——“望着望着”、“听着听着”是入神、是忘我,而不是伤怀,更没有烦躁。只是因为一个极其细小的因素(可能细小到我们难以预料),而触动了他的神经,让他猛然醒觉!!所以,才是“突然”,才是“猛地”,才会有那种粉碎般的爆发力……
其实,这也正是一个生命最大的悲哀:躯体损毁了,心灵的那种感受力却还在,丝毫不麻木……甚至于因为身体的滞碍,心灵的敏感程度还远胜于从前(比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所以,尽管母亲一再“悄悄地”、“悄悄地”,“我”还是能感觉到。这实在太糟糕!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凄绝的吗?
这只是一场重读的开始……我对这篇文章,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有了以前几十篇各类文章的解读打底子,这次的解读就顺利得多。可谓高歌猛进。没想到的是,那么多看似寻常的地方,竟都暗藏着偌大的思维空间。我才明白,对我们的解读而言,最大的遮蔽,却是我们的“已知”:因为“知道”,才忽略了知道的过程;因为“知道”,才放弃了更深的探求。无论如何,这对初中的教学都是不利的。
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是知道的,也往往不知道自己是不知道的。而教学,首先就是探求无意识状态下的“已知”。当我们能自我解析的“已知”越来越多,我们就越觉得,自己知道的空间相当有限;那些未知的“未知”,也许就跟着出现了。
当然,这其中,也不是没有波折。
我前天发给李老师的,是一篇修改后的解读。
修改的内容,曾是最令我得意的一部分——
我们看下面的这段话,这里的语序似乎是颠倒错乱的: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不对,“我”还没回答呢!还没回答,就用了“已经”这个词,这读起来有点别扭,一度让我误以为这前面可能删了什么话,比如,“我点了点头”之类的。散文当然不能胡乱添加事实,但句子为什么不可以是这样的呢——
“好吧,就明天。”我说。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这才是正常的语序对不对?这样改也妥妥的应该对不对?但是作者为什么不呢?
文章在网上贴出来后,一个网友的悄悄提醒,让我面红耳赤:
是“我”的“什么时候?”回答了母亲的“‘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而非“好吧,就明天。”
不得不承认,我马虎了。张冠李戴,这实在是不应该有的低级失误。
与此同时,这又引发了我新的好奇,并给了我更大的解读空间——
对啊,“什么时候?”就是“我”的回答。可是,这是个问句啊;问句作答,这显然不常见。不常见的情形,就需要琢磨琢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儿子终于有了积极的回应。这跟之前歇斯底里的抱怨、发泄,完全不同——那根本就不是交流。嘴里虽然说着“不,我不去”,但真正意义上的内心里的想法,根本没有。
于是,结合着“已经(已经喜出望外了)”这个词,我作出了这样的解读——
他为什么不说“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而用了一个“已经……了”的句式呢?一般来说,我们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会用这样的句式?
我要是猜得没错,作者的意思应该是:
1、这个“已经”,是相对于“我”的“回答”而言的。“我”的回答就足以让她喜出望外,那要是真的去了呢?“我”的这个询问式回答,就让她喜出望外,那么“我”下面的回答呢?
2、这个“已经”,是相对于“我”的回应而言的。“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但是,“我”不只有“回答”,“我”还有别的反应,这种反应更让母亲高兴……
这个反应,当然包括了“我”说的:“烦不烦?”
母亲高兴吗?高兴!——“她也笑了。”跟着就是“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絮絮叨叨,该是多么忘我的状态啊!但面对“我”的“烦”,母亲为什么反而更加高兴呢?更重要的是,“笑”字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一个“也”呢?
什么情况下会用“也”字?——他笑了,她也笑了?
可是,这怎么可能,他没笑啊!不,他“笑”了。你看:“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他觉得“烦”不是关键,关键是他居然向我表达他的“烦”——在母亲的眼里,这简直是生活中意外开出的一朵无比奇丽的小花!
“我”开始表达、开始倾诉,尽管有点不耐烦;这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变化,是苦闷日子里泛起的小小的涟漪,但在母亲那里,却可能是“我”生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何况这个转折近在眼前。“就明天”,一个“就”字,有母亲的多少希望、多少期许!可是……明天那么近,却又那么远……“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去北海,其实只需:“几步路”。
而且,很有可能的是,这里的“烦不烦?”,并不是“我”的表达,而是“我”的自我表现。是谐谑的味道,是生活的热情,是跃跃欲试……母亲从“我”的话语里读出了她自己的期许,她怎能不觉得那就是我的“笑”!所以,真实的情形是:我的心情不错,母亲的,也不错。
“也”字,用得理所应当。
母亲的感受,我一直忽略。那么,她的病情呢?作者两次说到这样的话: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其实,并不是“病”成那样,而是“活”成那样!她居然可以那样地活着、忍着、承受着……活到了无法再活的地步!因为对于母亲,那都不算什么。
可是,如果这都不算什么,那么,什么才算什么呢?
母亲最后的那句话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那份留恋和那份“絮絮叨叨”的怀念,就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动力。去北海,是为了重温美好,是希望孩子健康的体魄,能够定格在心间,是想把那份怀念传递给孩子,让他们珍爱生命,珍惜缘分,飞过绝望。当然,去北海,也是告别的仪式,是埋藏在心里的、不能直言的秘密。
母亲理由只能是:北海的菊花开了,推着你去走走,去看看。对于一个爱花的人,这个请求实在不算过分。母亲却费劲了周折,为了最后的时光里,能够“好好儿活”,也为了孩子们能够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多么希望,能够活下去啊!她对孩子和这个世界的留恋,点点滴滴,都流露在她“絮絮叨叨”的话语里——“就去仿膳”、“最爱吃”、“偏说那……”。
什么叫好好活?好好活,就是以“怀念”的名义,“在一块儿”!看菊花也行,去仿膳也行,吃豌豆黄儿也行。
母亲当年邀“我”看菊花,就是这么想的;妹妹推着我去北海,也是这么做的。
只是在那个对于母亲来说很长久很长久的时间里,“我”都意识不到这点,完全不理解母亲。这几乎让人绝望。这种痛苦大于病痛,大于因为儿子瘫痪而带来的心碎。
母亲的不辞而别,仿佛冥冥中的一个声音:有我呢!有我呢!有我,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活!?母亲心里很清楚,她活着的时候,无论怎么嘶喊(有些话她不能说、说不出),“我”都听不到这个声音!这是多么矛盾:一方面,“我”对于自我苦难和外在形态的觉知,是如此灵敏;另一方面,“我”对他人苦难和内在情感的感受力却异常模糊。——难道要一直模糊下去吗?
除非母亲……
这简直是……
“我”的敏感、“我”的抓狂源于“我”对生活割舍不掉的爱,可是爱生活,说到底不就是爱生活中有限的那么几个人吗?只要他们还在,我们的生活就没走到尽头。上天给了我们“心灵”,不是为了让我们体验躯体的痛苦,而是为了让我们感受这世界因缘分而生的美好。史铁生的“不知道”、“没想到”,其实也是我们所有人的“不知道”、“没想到”,所有人的迷失。永久的,或暂时的。
醒觉的时候,或许就是一个属于我们的“秋天”。泼泼洒洒,热热烈烈,烂漫深沉……
我的解读,到这里就结束了。
诚然,我们不是教我们自己的解读,但是,我们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读。而帮助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持续的思考、发言,所呈现出来的逻辑性。让他们觉得,最后的结论,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发自自己的口、自己的心。所以主题式的教学,对我们的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让我常常纠结在课堂的模拟中走不出来。因为我找不到简练有力的设计。有心无力。
我想,这也是我们聚集在这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