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02】纪实:三年时间记载四川灾区重建点滴

标签:
窝棚一块废墟记录片砖头洛水镇什邡地震5.12杂谈 |
走遍洛水、龙居、湔底、民主、莹华、红白等什邡的重灾地区,更是深入了山区,去了解那里受灾民众的真实生活情况。
总体而言,灾区民众对未来还是充满了信息,大有“用微笑面对困难”的气概,这样的情况既超出我们的想象,也让我们欣慰。
原来的菜市场在地震中毁坏,临时的应急市场摊位不够。路边随便摆个摊,把田里收获的农作物变成钞票。他们现在唯一不用担心的是,这样的原始的交换方式,没有城管来干预。
在农村,靠地吃饭的老人收入是没有保障的。他们只能乞求风调雨顺以及平安。他说:“能在地震中活下来,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
在冷清的路边把剥了皮的莴笋,卖给人手不够的饭馆。以期能够多赚一点钱,想象这应该是待建房屋的一块砖、一块瓦。
好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变四川人对食物细节的追求。废墟旁边的卖猪肉老板,一脸无奈地看着顾客在那里挑三拣四。
结婚嫁娶、生儿育女是非常庄重的世俗生活。在洛水废墟街道的尽头,婚纱影楼在冷清的街道上显得格外瞩目。浪漫才是天长地久,地震又算什么呢?
从帐篷美发店的招牌来看,这是一对年轻情侣开设的美发店。对于他们而言,没有挥不去的阴影。与其沉浸在困难中,不如从困难起步。靠自己胜过靠别人。
经营的虽然是米粉和小菜,但是老板做起事情来,还是一板一眼。这份认真不单单是为了生意,也是一个厨师的责任。
刚刚停下来点燃一个香烟,烟雾还没有从她头上散开。拉砖的小车已经回来,等待的是又新一轮的搬运。城镇的重建还需等待规划,他们从这里的废墟中清理砖头去乡下修建自己的房屋。不是为了环保,还是为了节约。现在普通红砖的价格已经是地震以前的一倍还多。
中国快速成长的乡镇,都是这么不堪一击。这些商铺的主人,曾经也是致富的典范,如今他们身在何处?
在路边,用条纹布搭建一个临时的窝棚,上面那些商铺老板是如此在继续他们的生意和生活。现在每天结束生意不像以前拉下卷帘门那么简单方便,现在每天需要用两个小时来做这些事情,以前也就是不超过五分钟。如果说有什么不习惯,老板说:“那就是早上忙着摆摊,不能喝点小酒了”。
窝棚的里面是一个简单的钢丝床,这就是老板晚上的栖身之地。因为要看管这些货物,他在这里已经度过了酷暑,迎来的即将是寒冬。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夫妻的分居和一个人的孤独。
洛水中学的校园内,没有一个人,满眼的是冷清和凄凉。这里曾经是多少个家庭的希望所在,这里曾经是多少个孩子梦想的起点。那一刻,教室粉碎的墙体和砖头,如今还静静的在这里,等待他们的归属。
他们的儿子,一个高三的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对于孩子的母亲而言,犹如在黎明的曙光中,迎来的却是黑夜。因为年龄,他们不可能再拥有一个儿子。政府承担了他们养老的责任,却承担不起他们需要的情感。女人还没有从丧子的情绪中走出,男人也只能无奈的站在远处看着。一切的言语都没有办法抹去她的伤痛,时间是我们祈祷的良药。
为了帮助死难者的家庭,政府展开了很多援助计划。招募这些女孩来做交通管制的保安,是其中的援助计划之一。虽然不能弥补她们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是也是她们愿意接受的慰济方式。因为通过工作来维持生活,总比接受无偿援助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