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体育改革策略 践行立德树人之路
2021年11月16日晚,《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草根争鸣》总第150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的实践”话题研讨活动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如期举行。在短短2个小时的时间里,教师们集体思考聚智慧,研讨互动话体育。从研讨效果来看,充分调动了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们思考的主动性,实效明显,达到了研讨的预期效果。

一、全面统筹,协调一致
主持团队凝心聚力,从高效组建团队、多方筹备以及广泛宣传等方面下功夫,促使本次研讨活动顺利、高质量进行。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下发研讨活动通知,发动全省体育教师积极参与;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将此次研讨活动纳入体育教师规范性培训。研讨过程中,主持团队按照预案,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有计划地引导参与教师共同探讨“‘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本次活动除了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1个主会场外,还设有32个分会场,极大地调动了一线骨干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二、各抒己见,互动交流
本次研讨活动紧紧围绕“您如何理解“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您认为三者的内涵是什么?其分别包括哪些内容?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结合具体的案例说明。”“您认为三者的内涵是什么?其分别包括哪些内容?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结合具体的案例说明。”展开讨论。参与教师发言积极,对“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的实践进行了系统、多角度和多维度地探讨,充分体现了学理性、思辨性和创新性,体育教师的才、学、识、情得到了充分展示,研讨中不时有高质量的帖子出现,参与教师互动频繁、交流深入。


三、同心同向,思想碰撞
四川张晓林老师认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要实现“四学融合”——“学生、学时、学段、学科”。从学生层面,要培养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既要让学生“懂”体育,又能让学生“玩”体育;从学时层面,要形成符合大单元教学原则和设计内容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构建体系;从学段层面,以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为思路,构建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一知二能”教学模式大体系;从学科层面,逐渐形成学科融合思维和意识,挖掘体育教学的多学科知识生成内容。
安徽赵探老师认为:“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举措,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是课堂教学向多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川罗杰勋老师认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存在着显性与隐性之间的关系,这也与长期忽视健康知识的隐形培养有关,这里所提出的“健康知识”更是一种观念和思想,即“大健康”。从三者的关系来说,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有着密切的“协同互通”关系。健康知识是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是认知形成、兴趣提升、健康养成的前提。而健康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又是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是落实校外一小时、家庭体育作业的前提。
研讨过程中,参与教师聚焦“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进行研讨,从模式内涵到模式内在联系再到模式的教学实践,既挖掘了该教学模式的育人价值,也寻找到了该教学模式的学校切入点,促使其更好地落实到一线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中,更是《<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重要抓手。两个小时的研讨,让全国一线体育同仁们对“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以上图文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谭步军老师、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范翔老师、四川省成都市西北中学外国语学校李巧玲老师提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