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析》栏目总第47期话题研讨小结
(2021-09-30 10:02:12)
标签:
官方博客教育体育中国学校体育 |
9月23日19:30-21:00,《案例研析》栏目总第47期话题研讨在《中国学校体育》官方BBS论坛进行。在第46期“运用——方法多样性的探讨”基础上,本期以课堂主体——学生的视角,以武术基本步型教学为例,探讨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内化过程、影响因素及适宜的教学方式。本期话题特邀浙江师范大学孙喜和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来自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教研员、体育教师共79人参与了本次研讨。
一、内化的概念
通过研讨,参与教师对“内化”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可以将运动技能学习的内化过程概括为: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对外界信息的储存、转化和提取的过程,该过程属于学习者个人内部信息认知过程。孙喜和教授认为,把一种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外在的东西(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体验、记忆过程,把它变成自己定型且能够表达出来的东西。如,能够解各种题型的题,做各种不同对应状态的动作等。浙江蒋海明表示:“我的理解是把别人的东西,通过学习、领会、接收、转变、熟练,变成自己的东西。”
二、内化的方式
在本次研讨中,各位参与教师明确了信息传授过程中的可感知性、与学生原有经验的切合性、身体感知觉的诱导性、练习方式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方面都会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内化”。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将抽象知识加工转化为学生具体、明确、可感知的信息,应结合学生原有经验设计诱导性练习,利用迁移原理帮助学生获得运动感知觉,设置针对性的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孙喜和教授认为,限制性动作的含义有建立动作概念的表达,但寻找切实的虚步的感觉(肌肉等)是真正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的肌肉记忆,进而形成动作定型。动作定型过程中的反复练习和强化,实际上就是内化过程的表现。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学会运动和运动文化的内容。
陕西丁一鸣认为,积极性的身体体验可帮助学习者形成身体知,指导者是否能够精准掌握学习者的“想法”,并设计对应的练习改变学习者的想法至关重要。山东李宁宁认为,教师需要指导和修改训练条件让学生的真实感受向教师希望的方向走。江苏马留杰认为,运动学习中,内化是技能形成的关键,它是打通抽象认知与技能形成的桥梁,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身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获取信息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感知,促进运动学习的效果。
三、内化的标志
学习者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内化”的标志主要为:感官系统感知到的动作与“我”做到的动作相一致,既目标动作=实际动作(身心合一)。孙喜和教授认为:“内化的标志是不管条件如何变化,我的肌肉感觉会随着变化,但表现出来的动作都具有合理性。”吉林省高华伟认为,学习内化的标志是开始有目的的去自我练习。江苏朱云笙认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内化”标志包括会说、会看、会用、会评价。
希望通过本次研讨,能帮助一线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内化过程、影响因素及适宜的教学方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为今后的运动技能教学拓展思路,提升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
参与本次研讨人员名单:
|
省市 |
名单 |
|
浙江 |
孙喜和、陈昌福、郑飞、陈易、王亚达、蒋海明、陈李贵、施世想、王金龙、许海涛、周鲁、姜年军 |
|
山东 |
|
|
江苏 |
|
|
湖南 |
|
|
黑龙江 |
|
|
河北 |
|
|
河南 |
|
|
江西 |
|
|
青海 |
|
|
甘肃 |
|
|
海南 |
|
|
山西 |
|
|
宁夏 |
|
|
广东 |
|
|
陕西 |
丁一鸣、 |
|
湖北 |
|
|
广西 |
|
|
安徽 |
|
|
重庆 |
|
|
新疆 |
|
|
吉林 |
|
|
福建 |
|
|
四川 |
|
|
天津 |
|
|
上海 |
崔红霞 |
(以上文字由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清照小学李新革老师提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