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deep杂志社
deep杂志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48
  • 关注人气:1,6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BMW契丹文明探秘之旅之三:平泉契丹祖源之秘

(2011-11-16 17:02:32)
标签:

契丹

文化

deep

宝马

古北口

辽代

探险

越野


http://s14/middle/4b99e63etb144b402a61d&690

http://s4/middle/4b99e63etb144b46d79a3&690

http://s3/middle/4b99e63etb144b4d835a2&690

http://s16/middle/4b99e63etb144b570d19f&690

车过古北口隧道,就来到了河北省地界,中午要赶到平泉县城就歺。因为听说平泉是契丹民族祖先的发源地,是契丹人的圣地。大家纷纷要求随队专家利用车用电台,在行车的几个小时内,讲述一下契丹族的发生发展历史。盛情难却,随队专家于是讲了许多有关契丹祖源的美丽传说和历史界考古界对契丹祖源的最新研究成果,使探秘队员对契丹祖源之秘有了新的认知。

契丹族是东胡鲜卑的一支,是匈奴和鲜卑族混血子孙,红山文化诞生的黄帝族是鲜卑契丹的直系血亲。契丹族大约是在东汉中后期诞生,由一个鲜卑人部落与一个鲜卑化匈奴族部落联姻繁衍而来。契丹人把这次联姻演化成一个“白马仙人与青牛仙女相爱”的神话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马盂山住着一个名叫奇首青年男子,据传说他是天上神仙下凡,受天帝的指派下凡为混乱的民间培育一个能抚平割据平定天下的民族。来到人间的奇首化成凡人,勤劳勇敢,聪明睿智,用木头搭成房子,桦树皮做成屋顶,把山藤制成弓箭,猎捕山鹿为食,凿地成泉饮水。有一次,奇首正在林中捕猎,两只老虎追逐一匹白马从他眼前驰过。他打死了老虎,救了白马。从此,奇首与白马成了好朋友,共同生活,相依为命。

一天,奇首得到天帝的启示,让他走出深山老林,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寻找幸福。于是,青年人骑上白马,顺着土河(今老哈河),披荆斩棘,跋山涉水,艰难地向东行走。渴了,他喝点山泉水;饿了,便采撷林中野果充腹。

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上游的平地松林中,有一个美丽的姑娘,据传说是天上的仙女临凡。一天,她做了一个梦,梦见王母娘娘告诉她,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寻找一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便是她今后的丈夫。姑娘便用木头造了一个小车,用柳条、松枝搭成车盖,采林中的鲜花插满小车,驯一条青牛驾驭着。姑娘沿着潢河之滨,晓行夜宿,赶着小车坎坎坷坷,咿咿呀呀地向下游荡。

有一天,姑娘赶着小车到了一个地方。她已经劳累至极,正想停车休憩。这时候,从姑娘的后面赶上来一个骑着白马的青年,黝黑面庞,蓝布头巾,宽袍束带,矫健英俊。姑娘见了陌生人,有意停车让路,谁知,小车一歪,连人带车陷进泥沼。与此同时,青年人也看见了这个漂亮的姑娘,红裙飘逸,秀发披肩,十分美丽。青年人不觉心中一热,忽见姑娘陷进泥沼,赶紧下马,把姑娘和小车一齐救上来。姑娘对青年充满感激之情。青年问姑娘所去何方?姑娘告诉他,要到一个地方寻找一个人。姑娘问青年要到哪里?青年告诉她,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寻找幸福。姑娘和青年相互倾慕,于是便结伴而行。

他们来到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草原上牛羊成群,繁花似锦,微风吹拂,碧草荡漾。土河、潢河合为一水,宛如一条银带,蜿蜒流向远方。二水合流处奇峰突起,玄青俊秀,名为木叶山(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姑娘与青年来到木叶山脚下,二人爱慕已深,结为夫妻,幸福与爱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生了八个儿子,长大后分居八处,子孙相继,繁衍日盛,到三国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八个部落。他们自称“天神裔族(简称‘天族’)鲜卑语读作‘契丹’”,白马神人奇首可汗被尊为契丹始祖,青牛仙女被尊为可敦契丹女祖。这个关于契丹族诞生、发展的古老传说,在平泉地区流传千年以上,影响很大。以至当地的丧葬习俗,男子去世糊白马,女子去世糊青牛至今都未变。

尽管青牛白马的故事流传很广,但在辽朝方面的史料中却鲜有记述,仅有的一条记载见于《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条:

(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虽然在目前传世的辽代文献中找不到更原始的史料依据,但我们相信这一口头传说的文本化应该是相当早的。据《辽史•太宗纪》,会同四年(941)二月丁巳,“诏有司编《始祖奇首可汗事迹》”,青牛白马传说大概就是在此时初次见诸文字记载的。但元朝修《辽史》时,恐怕已无从见到《始祖奇首可汗事迹》一书,《辽史》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述应是出自耶律俨《皇朝实录》。

马盂山就是今天平泉县柳溪境内的马盂山(俗称光秃山、光头山)。传说它是天神变成的奇首可汗降临到人间时,随身带的两件宝物之一,两件宝物一个是大白马,另一个是马背上栓着的金光闪闪的马盂,奇首就是后来契丹族的始祖,奇首下凡恰好落在现在的马盂山那里,当时那里是群山连绵,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山顶上有一大块平坦地方,他开始在山顶定居生活。至今当地人仍习惯叫此山为“光头山”。

直到有一天他接到玉帝的指示,让他离开这里,到远方去寻找自己的终身伴侣。玉帝的命令不能违背,可他又非常舍不得离开这里,并且从来没有走出这座大山,怕既走不出去又再也找不到这里,思虑很久决定在这里做个记号,等找到姑娘后就和她一起返回这里生活。于是就把常年随身携带的马盂倒置放在山顶,刚放在地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马盂迅速变大,隆起变成耸立的山顶,形状和马盂一摸一样,远远都能望见,再也不愁找不到回家的路。脚下涌起一股清泉,蜿蜒流向远方,泉水越流越大,最后汇成一条河流,引导他走出深山。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马盂山,把这条河就叫土河。

平泉县在辽代叫作神山县,神山就是神人所居之山的意思。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圣宗于奚王牙帐地肇建中京,位于泽州境内的马盂山即成了中京近郊,马盂山传说中契丹始祖降生的地方,土河的源头,就此被奉为神山。辽朝每年都要到此致祭,并进行钓鱼、狩猎等“捺钵”活动。

其实,奇首可汗是否在平泉居住过,平泉是否为契丹祖源地、圣地?已无关紧要,大家也没有必要深究,一个地区把神话传说当作史实,扩大当地知名度,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动力,这种行为本无可厚非。但大家千万别把经过改造的美丽传说当作契丹正史来读,因为《辽史》说:“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辽史》卷二《太祖纪•赞》说:“奇首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都菴山不知在何处,《辽史•地理志》上京道龙化州下谓“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称龙庭”云云,想必都菴山与龙化州不会相去太远。太祖七年(913)六月甲申,“上登都菴山,抚其先奇首可汗遗迹,徘徊顾瞻而兴叹焉”。可见这一传说也是由来有自的。据专家考证,龙化州在今辽宁北镇医巫闾山地区,都菴山在医巫闾山中。

学界普遍认为,青牛白马是契丹人的部落图腾。但它们究竟具有什么象征性意义呢?《辽史》卷七一《太祖淳钦皇后传》记有这样一个故事:“(淳钦皇后)尝至辽、土二河之会,有女子乘青牛车,仓卒避路,忽不见。未几,童谣曰:‘青牛妪,曾避路。’盖谚谓地祇为青牛妪云。太祖即位,群臣上后尊号曰地皇后。”学者根据这条史料,指出青牛代表地祇,象征女性;白马代表天神,象征男性。从辽代文献中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这种观点。

据《辽史•太祖纪》记载,太祖元年(907)正月庚寅,“燔柴告天,即皇帝位,……群臣上尊号曰天皇帝,后曰地皇后”。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萧韩家奴上疏云:“昔我太祖代遥辇即位,乃制文字,修礼法,建天皇帝名号。”《宋史•真宗纪•赞》也说:“契丹其主称天,其后称地,一岁祭天不知其几。”辽朝举行祭山仪时,须“设天神、地祇位于木叶山”,这是因为传说中神人(白马)、天女(青牛)相遇于木叶山而结为佳偶的缘故。《辽史•圣宗纪》统和十六年五月甲子有“祭白马神”的记载,白马神就是天神。《辽史•地理志》上京道怀州条讲述了一个太宗的传奇故事:“太宗崩,葬西山,曰怀陵。大同元年,世宗置州以奉焉。是年,有骑十余,猎于祖州西五十里大山中,见太宗乘白马,独追白狐,射之,一发而毙;忽不见,但获狐与矢。是日,太宗崩于栾城。后于其地建庙,又于州之凤凰门绘太宗驰骑贯狐之像。”这个故事虽荒诞不经,但它可能暗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在契丹人的心目中,白马神是契丹可汗的化身。

平泉县是奚族故地,从以上种种传说中可以知道奚与契丹确实同源,均源于白马神人与青牛仙女。所以说平泉是奚族的祖源圣地应更准确、更符合事实。随队专家的侃侃而谈引起了全队成员的沉思,望着车窗外平泉县连绵起伏瑰丽的山川景色,一股对契丹人景仰的心情愈加浓烈……。

泉痴山人2011/11/9于京东

(此文参考刘浦江先生《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一文及平泉县文史资料集有关文章,特此致谢。)

附图:

1、  过古北口隧道进入河北界;

2、  到平泉隧道;

3、  平泉绵延起伏的山峦;

4、  即将进入平泉市区;

5、  中午就歺的清真伊兰歺厅。

转载来源:泉痴山人的BLOG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peiyuanbo44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