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ady1998.com/fckeditor_userfiles/image/2010deep/201007/p16-p20/31002d7914e958ebce1fed3cfd84c8f2.jpg
http://www.lady1998.com/fckeditor_userfiles/image/2010deep/201007/p16-p20/9b9e7244b0af5404a703812f6b2bdc83.jpg
小雨,伊斯坦布尔蒙青灰色。滨海道,海鸥飞掠,海浪拍岸。残缺城墙后面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格外瞩目。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斥巨资修建了这座宏伟的教堂。奥斯曼帝国时期,圣索非亚大教堂被改建为清真寺。伊斯兰教世界优秀建筑师在圣索非亚拜占庭建筑架构中增添了奥斯曼建筑风格。1932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将大教堂改成博物馆。
步入大教堂,踩着磨光凹陷的石板,感到时光的无情、历史的沉淀……
2007年2月我曾游览此地在,再次站在相同的位置仰视,巨大的穹顶,似苍穹笼罩人间,在上帝和真主面前,人是多么渺小。教堂墙壁上悬挂着6个大圆盘,绘以阿拉伯文字的“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据说是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和他弟子的象征。古老墙壁上模糊的圣像以及伊斯兰风情石柱上精美装饰图案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恩怨与绞缠。
一根矩形大理石柱上有一处青铜镶嵌的洞眼,因为游客的摸挲,亮闪闪的。导游饶有兴味的介绍:“这叫‘哭泣的石柱’,将大拇指插入石洞,并以平面旋转360度,便可以实现自己当时许的愿望。
”
中国客人一一将大拇指伸进洞眼,手掌摊开,做360度旋转,各自默许着愿望……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平面采用了传统希腊式十字架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穹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同罗马万神庙最大不同的是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万名工人、32万黄金、并花费六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神圣的教堂是当时的城市中心,而统治者对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难看出统治者藉由对宗教的奉献、夸示帝国的权力与财富,而对周遭地区施与影响力的用心。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大圆顶离地55米高,而且在17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特色之一,是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公元4世纪始,教会逐渐对教义与救赎的观念有渐深的认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信徒除了透过传统的谕言故事与象征手法来理解教义,也逐渐产生将圣母、圣子、圣徒等人物画像化的需求。据介绍,教堂中一幅耶稣的镶嵌画像最接近耶稣的原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