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代金牌【特工】之三(图组)

标签:
杂谈 |
http://s8/bmiddle/52dffb87x7e3105489f47&690
锦衣卫是否骄横,关键还要看皇帝主子的态度。锦衣卫内部,传有两个升官发财的秘籍一“铸铜板”,是针对高门富豪的;二“种妖言”,是针对平民百姓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锦衣卫的编制规模日益膨胀起来后,把守皇城的本职工作岗位却大量空缺,以至于万历朝,竟有一个精神病人轻易跑进大内。当然,锦衣卫也绝非都是青面獠牙的混世恶魔,其中也有一些头脑清醒,良心尚存的好人。
锦衣卫本是明朝的独家特务组织,然而明成祖时,由于他造反成功很大原因应归功于收买卖了建文帝身边的太监做卧底,因此,在他继帝位后,重用宦官,成立另外一个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控制。不过,东厂没有旗校,其贴刑和番役等办事人员都是从锦衣卫中调拨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二者势必深相倚结,盘结胶固,并称厂卫。当皇帝倚重东厂时,锦衣卫就顷心附之,而皇帝大用锦衣卫时,则东厂反为之下。不过,自明代中期以后,由宦官主事的东厂(以及西厂、内行厂等)势力更得皇帝信赖,而锦衣卫也见风使舵。由于锦衣卫旗校都是职业军人,因此无论在哪一个厂门机构,他们都是业务骨干。
锦衣卫是否骄横,关键还要看皇帝主子的态度。明智一点的皇帝,譬如宣宗、孝宗皇帝性格仁厚,当时的厂卫机构也不敢横行。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适逢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
按照当时的规定,锦衣卫的升授之道,有勋卫、任子、科目、功升四种途径,前两种靠关系,第三种要考试,唯有第四种,靠缉拿图谋不轨者而获得功赏的机会多,弹性大。于是,竭力捏造罪名诬陷好人,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的范围,制造大量冤案假案,成为锦衣卫大发横财,邀功请赏的绝佳途径。
锦衣卫内部,传有升官发财的秘籍。一种被称作“铸铜板”,是针对高门富豪的,就是打着辑捕奸盗的名号,唆使一些流氓恶棍作假证,污蔑他们的目标客户为奸盗,抄收其全部家产为“盗赃”,而且总是“或以一人而牵十余人,或以一家而连数十家”,以“瓜蔓抄”的方式恶意诛连,大发昧心财;另一种被叫做“种妖言”,是针对平民百姓的,明朝严禁白莲教等宗教组织活动,因此他们就故意买通一些奸僧,巧布迷局,诱惑百姓前来听讲,然后突然从四处包围过来,以非法聚众传教的罪名,将听讲的人全数掩捕起来。这样无节制,无原则的大规模滥捕,使得当时北镇抚司大牢中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高压恐怖的特务统治,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得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也许是“当事者迷”的缘故,身陷其中的锦衣卫,却沉迷于特权“荣耀”和“肥缺”诱惑,甚至许多人都削尖了脑袋想方设法往锦衣卫的队伍里钻,其编制规模也自然日益膨胀起来。特别是负责缉盗拿奸工作的“缇骑”,最高峰时就达六万之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绝大部分的锦衣卫被东厂、西厂的中官们抽调去四处行恶敛财,而把守皇城的本职工作岗位却大量空缺,每逢上级点阅检查时,只好花钱雇些市井流民和乞丐来应付差事。万历年间一个叫张差的精神病人,竟能轻易跑进宫门重重重的大内,皇城“门禁”管理系统的混乱和松驰,可想而知。而到了明朝末年,盗贼纵横,甚至都偷到皇宫里来,这大概是对“辑盗拿奸”的锦衣卫的最大讽刺。
锦衣卫也绝非都是青面獠牙的混世恶魔,其中也有一些头脑清醒,良心尚存的好人。譬如当时的锦衣卫狱,卫生条件极差,鼠患流行,一到夜晚,那些大老鼠就会出来啮咬犯人,由于许多犯人戴着沉重的枷锁,或者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丝毫动弹不得,而被咬得遍体鳞伤,甚至连手指脚趾都被咬断。有一天,一位名叫孟昭的刑官看到这般惨状,居然动了恻隐之心,差人买了几只猫放进狱室,鼠患才有所减轻。再如嘉靖年间的卫使陆炳,虽说聚富敛财,收拾政敌,从不手软,可对朝臣们还是非常客气,嘉靖帝多次对文臣兴起大狱,赖他之力,才多加以保全,因此当时的士大夫对他还是颇有好感,还有万历朝中晚期,负责厂卫工作的几任领导都还算“恬静”,不爱惹事,而愈加厌烦朝政的万历皇帝也懒得较劲,因此出现了厂卫狱中至生青草的局面。另外,锦衣卫指挥使的个人道德及权术谋略,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譬如明宪宗成化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硃骥,持法公平,不造冤案,若是皇帝下诏拘捕的朝臣,也非常照顾。明朝末年,崇祯帝对臣下疑神疑鬼,有一次看到大臣姜采、熊开元不爽,就命令主管锦衣卫的骆养性想办法“暗杀”。可骆养性不干,并向皇上进谏,劝其不要这么做。
虽说历史上的锦衣卫,确实存在过一些有良心的人,也做过一些有良心的事,可并不能改变锦衣卫的邪恶本质和黑暗面目。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六年,厂卫气焰滔天,“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的廷杖、东西厂、镇抚司狱等等明史上频繁出现的恐怖名词和血醒事件,都与锦衣卫密切相关。眼里只有君权,没有人道的锦衣卫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特务机构,也是最残忍的杀人机器。对此,修《明史》的清代文臣张廷玉,只是惺惺相惜地发出“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的幽叹。他大概没有想过,或者不屑于想到,就在他修明史的时代,西方世界的先哲们发起的启蒙运动,正是如火如荼,法制与人道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而我们东方天朝大国的精英贤达,依然绕在“人治”的圈子里,渴望皇帝主子以史为鉴,圣明一点,少打文臣的屁股,就好象已经心满意足了。如此看来,中国文人思想的滞后,要比锦衣卫的恐怖和邪恶,更是“良可叹也。”
http://s9/bmiddle/52dffb87x7e311415edf8&690
http://s6/bmiddle/52dffb87x7e311bec5445&690
http://s2/bmiddle/52dffb87x7e311ea08161&690
http://s11/bmiddle/52dffb87x7e31897fff6a&690
http://s14/bmiddle/52dffb87x7e319bedee8d&690
http://s1/bmiddle/52dffb87x7e319d79d3c0&690
按照当时的规定,锦衣卫的升授之道,有勋卫、任子、科目、功升四种途径,前两种靠
http://s12/bmiddle/52dffb87x7e31b3b7a97b&690
http://s16/bmiddle/52dffb87x7e31b5ad3b7f&690
http://s7/bmiddle/52dffb87x7e31b6f69f46&690关
http://s1/bmiddle/52dffb87x7e31f26069d0&690
http://s4/bmiddle/52dffb87x7e31f52f2643&690系,第三种要考试,唯有第四种,靠缉拿图谋不轨者而获得功赏的机会多,弹性大。于是,竭力捏造罪名诬陷好人,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的范围,制造大量冤案假案,成为锦衣卫大发横财,邀功请赏的绝佳途径。
锦衣卫内部,传有升官发财的秘籍。一种被称作“铸铜板”,是针对高门富豪的,就是打着辑捕奸盗的名号,唆使一些流氓恶棍作假证,污蔑他们的目标客户为奸盗,抄收其全部家产为“盗赃”,而且总是“或以一人而牵十余人,或以一家而连数十家”,以“瓜蔓抄”的方式恶意诛连,大发昧心财;另一种被叫做“种妖言”,是针对平民百姓的,明朝严禁白莲教等宗教组织活动,因此他们就故意买通一些奸僧,巧布迷局,诱惑百姓前来听讲,然后突然从四处包围过来,以非法聚众传教的罪名,将听讲的人全数掩捕起来。这样无节制,无原则的大规模滥捕,使得当时北镇抚司大牢中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高压恐怖的特务统治,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得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也许是“当事者迷”的缘故,身陷其中的锦衣卫,却沉迷于特权“荣耀”和“肥缺”诱惑,甚至许多人都削尖了脑袋想方设法往锦衣卫的队伍里钻,其编制规模也自然日益膨胀起来。特别是负责缉盗拿奸工作的“缇骑”,最高峰时就达六万之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绝大部分的锦衣卫被东厂、西厂的中官们抽调去四处行恶敛财,而把守皇城的本职工作岗位却大量空缺,每逢上级点阅检查时,只好花钱雇些市井流民和乞丐来应付差事。万历年间一个叫张差的精神病人,竟能轻易跑进宫门重重重的大内,皇城“门禁”管理系统的混乱和松驰,可想而知。而到了明朝末年,盗贼纵横,甚至都偷到皇宫里来,这大概是对“辑盗拿奸”的锦衣卫的最大讽刺。
锦衣卫也绝非都是青面獠牙的混世恶魔,其中也有一些头脑清醒,良心尚存的好人。譬如当时的锦衣卫狱,卫生条件极差,鼠患流行,一到夜晚,那些大老鼠就会出来啮咬犯人,由于许多犯人戴着沉重的枷锁,或者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丝毫动弹不得,而被咬得遍体鳞伤,甚至连手指脚趾都被咬断。有一天,一位名叫孟昭的刑官看到这般惨状,居然动了恻隐之心,差人买了几只猫放进狱室,鼠患才有所减轻。再如嘉靖年间的卫使陆炳,虽说聚富敛财,收拾政敌,从不手软,可对朝臣们还是非常客气,嘉靖帝多次对文臣兴起大狱,赖他之力,才多加以保全,因此当时的士大夫对他还是颇有好感,还有万历朝中晚期,负责厂卫工作的几任领导都还算“恬静”,不爱惹事,而愈加厌烦朝政的万历皇帝也懒得较劲,因此出现了厂卫狱中至生青草的局面。另外,锦衣卫指挥使的个人道德及权术谋略,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譬如明宪宗成化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硃骥,持法公平,不造冤案,若是皇帝下诏拘捕的朝臣,也非常照顾。明朝末年,崇祯帝对臣下疑神疑鬼,有一次看到大臣姜采、熊开元不爽,就命令主管锦衣卫的骆养性想办法“暗杀”。可骆养性不干,并向皇上进谏,劝其不要这么做。
虽说历史上的锦衣卫,确实存在过一些有良心的人,也做过一些有良心的事,可并不能改变锦衣卫的邪恶本质和黑暗面目。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六年,厂卫气焰滔天,“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的廷杖、东西厂、镇抚司狱等等明史上频繁出现的恐怖名词和血醒事件,都与锦衣卫密切相关。眼里只有君权,没有人道的锦衣卫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特务机构,也是最残忍的杀人机器。对此,修《明史》的清代文臣张廷玉,只是惺惺相惜地发出“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的幽叹。他大概没有想过,或者不屑于想到,就在他修明史的时代,西方世界的先哲们发起的启蒙运动,正是如火如荼,法制与人道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而我们东方天朝大国的精英贤达,依然绕在“人治”的圈子里,渴望皇帝主子以史为鉴,圣明一点,少打文臣的屁股,就好象已经心满意足了。如此看来,中国文人思想的滞后,要比锦衣卫的恐怖和邪恶,更是“良可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