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宝丰县香山寺--妙善公主道成千手观音的出处

(2010-02-06 16:57:56)
标签:

宗教

妙善

手眼

道宣律师

蒋之奇

香山

杂谈

分类: 道场

宝丰香山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城东南十五公里,闹电镇大张庄村境内的香山之巅,史称香山大普门禅寺。据《汝州志》记载,这里是春秋时期楚庄王之三女妙善修行得道成证果的地方,为中国十八处香山寺中建筑最早的一座东土“真香山寺”。

北宋时香山寺住持怀昼请北宋通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蒋之奇撰文,翰林院大学士知制兼侍读蔡京书丹的,撰文依据是道宣律师同天神对话,天神所传大悲菩萨应化事迹,即《香山大悲菩萨传》。

北宋元符二年十一月初(1099年底),翰林学士侍读蒋之奇(《宋史》有传)被贬官汝州府。十一月底,蒋之奇应汝州宝丰县香山寺住持沙门怀昼之请到香山。怀昼热情接待了他,并向他展示了一卷《香山大悲菩萨传》。怀昼称此卷为长安终南山一比丘于南山灵感寺古屋经堆中发现,是唐代南山道宣律师问天神,天神所传大悲菩萨应化事迹,并由道宣的弟子义常记录的。这位终南山的无名比丘,交给怀昼这卷《香山大悲菩萨传》后也不知所终。蒋之奇看了这个卷子,认为它“语或俚俗”,于是“遂为伦次,刊灭俚辞,采菩萨实语著于篇”,刻石立碑于香山寺。此即现存妙善公主成道故事的最早出处。

蒋之奇在《香山大悲菩萨传》的跋语中称:“元符二年仲冬晦日,余出守汝州,而香山实在境内。住持沙门怀昼遣侍僧命予至山,安于正寝,备蔬膳,礼貌严谨,乘间从容而言。”“予以菩萨之显化香山,若此而未有碑记。此者偶获本传,岂非菩萨咐嘱,欲予撰著乎?”蒋之奇以怀昼所示终南山灵感寺僧赠予之“本传”为底本润色加工出来的《香山大悲菩萨传》共3000余言,叙述大悲观士音菩萨得道正果本末甚详,卓然奇特,文词典雅,塑造了一个形神俱美生动感人的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形象,成为佛教经典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典型,极富有人格感昭力。随着蒋之奇《香山大悲菩萨传》的流布,汝州香山寺就自然而然被佛教信徒公认为大悲观士音菩萨得道圣地。

 

香山大悲菩萨传

唐道宣律师口述   宋蒋之奇润色

昔道宣律师居终南山灵感寺行道,感天人给侍。师问天曰:吾闻观音大士于娑婆大有因缘,应化何地最胜?天曰:菩萨示现无方,而肉身降迹香山为胜。师曰:香山今在何处?天曰:嵩岳之南二百余里,三山并列,中为香山,即菩萨之地。

往昔过去劫,有王名妙庄严王,夫人宝德,无生太子,惟有三女。长曰妙颜,次曰妙音,小曰妙善。始孕妙善,夫人梦吞月。及诞之夕,大地震动,异香天华遍及内外,国人骇异。即生,不浴而鲜洁,梵相端严,五色云覆其身。国人曰:圣人出世之也。父母虽奇之,然心邪,遂恶菩萨。长成,进止容仪,超然拔俗。常服垢衣,不华饰。日止一食,不茹荤辛。斋戒修行,无有退志。宫中号曰佛心娘子,宫娥沐化,咸迁善离欲。王销憎之,将欲择配。王谓妙善曰:二姐已婚,汝今出幼,当招附马。妙善曰:爱河浪阔,苦海渊深,富贵不常在,荣华如泡幻。不贪一世之荣,免沉多劫之苦,儿志求出家,修行学道。王婉言相诱。复曰:若免三患,当从严命。王曰:何为三患?妙善曰:一者,世人少时,面如珂月。及老,发白面皱,行住坐卧百不如少;二者,肢体康强,步行若飞,忽一病至,卧于床枕,无一可喜;三者,姻戚集合,骨肉满前,一旦无常,父子虽亲,岂能相代?三患若免,从婚可得,若未能者,出家务道,了达本心,以灭诸患。王怒,责令后花园治圃,截损饮膳。二姐私往夺其志,妙善固守不回。夫人亲谕之。妙善曰:一切世间恩爱缠缚,无有出期,骨肉会合,终必离散,愿母自宽幸。有二姐奉傅,无以妙善为意也。夫人及姐奏正,舍之出家。王诏白雀寺尼僧惠真领去,令以苦楚退其志。尼等恐惧,以粗务柴、水、杵臼、园蔬任之。感辅蔬冬茂,厨侧涌泉。后设计劝勉回宫,妙善曰:岂不闻障人出家,万劫受苦?汝等敢违佛门利益,苦受三途业报?尼曰:我奉王命,王闻有泉蔬之异,颇类妖孽,遂大怒。遣使臣,携武士,杀妙善。使臣既至,妙善听命,即谓尼众,汝等速避,吾当受诛。妙善乃出就死。将婴刃次龙山,山神知妙善大悲菩萨,将证道果,救度众生,无道父王误将斩首。以神通力,摄取妙善置于山下。使臣既失妙善所在,驰奔奏王,王复惊怒,驱五百军,尽斩尼众,悉焚庙宇。夫人王族,昔不恸哭。谓女已死,欲救无及。王谓夫人曰:且勿哀哭,此少女者,非吾眷属,当是魔怪来生我家。朕得除去妖魔,甚可为喜。

妙善既以神力摄至龙山之下,环视无人,即徐步登山。忽闻腥秽,又念:山木幽寂,安有浊气?山神化为老人,见妙善曰:仁者欲往何所?妙善曰:我欲入此山修道。老人曰:此山之中,乃鳞界羽毛所居,非仁者修行之地。妙善曰:此山何名?老人曰:龙山也。龙居此山故以名之。此去西岭若何?曰亦龙所居,是故谓之小龙山。惟两山之中有一小岭,号曰香山。此处清净,乃仁者修行之地。妙善曰:汝是何人?指吾居处。老人曰:弟子非人也,乃此山神。仁者将证道果,弟子誓当守护。言讫不见。妙善乃入香山,登顶四望,阗无人踪,即自念言:此处是吾应化之地,故就山顶葺宇修行。草衣木食莫为人知,已三年矣。

尔时,父王以是罪业故,感迦摩罗疾,遍于肤体,寝息无安。竭国妙医不能救疗。夫人王族夙夜忧念。一日,有异僧立于内前曰:吾有神方,可疗王病。左右闻语,急以奏王。王曰:汝有何药可救吾病?僧曰:贫道有方,应有两种大药。王曰:如何?僧曰:用无嗔人手眼可成此药。王曰:请勿戏论。取人手眼宁不嗔乎?僧曰:王国有之。王曰:今在何处?僧曰:王国西南有山,号曰香山,山顶有仙人,修行功著,人无知者,此人无嗔。王曰:如何可得其手眼?僧曰:他人莫求,唯王可得。此仙人者,过去与王有大因缘,得其手眼,王之疾立愈无疑。王闻之,乃焚香祷告曰:朕之大病果获痊平,愿此仙人施我手眼无所吝惜。祷华,即令使臣持香入山。使臣至已,见茅庵中有一仙人,身相端严,趺坐而坐。即焚妙香,宣王敕命曰:国王为患迦摩罗疾及今三年,竭国神医妙药莫能治者。有僧进方,用无嗔人手眼乃可成药。今者,窃闻仙人修行功著,谅必无嗔。敢告仙人,求乞手眼治王之病。使臣再拜,妙善思念:我之父王不敬三宝,毁灭佛法,焚烧刹宇,诛斩尼众,招此疾报。吾将手眼以救王厄。既发念已,谓使臣曰:汝之国王膺此恶疾,当是不信三宝所至。吾将手眼以充王药,惟愿药病相应,除王恶疾。王当发心归向三宝乃得痊愈。言讫,以刀自抉两眼,复令使臣断其两手。尔时,偏山震动,虚空有声,赞曰:希有希有,能救众生,行此世间难行之事。使臣大怖。仙人曰:勿怖勿怖,持我手眼还报于王,记吾所言。使臣受之,还以奏王。王得手眼,深生惭愧。令僧合药。王乃服之,未及旬日王病悉愈。王及夫人戚里臣庶,下逮国人,皆生艰苦。王乃召僧供养谢曰:朕之大病非师莫救。僧曰:非贫道之力,王无仙人手眼安得愈乎?王当入山供谢仙人。言讫不见。王大惊,合掌曰:朕之薄缘乃感圣僧来救,遂敕左右:朕以翌日,往以香山供谢仙人。

明日,与夫人、二女、宫族严驾出城,入香山。至仙人庵所,陈妙供。王焚香致谢曰:朕婴此恶疾,非仙人手眼难以痊愈,故朕今日亲携骨肉,来诣山中供谢仙人。王与夫人宫嫔皆前瞻,睹仙人无手眼,悉生哀念。以仙人身不完俱,由王所致。夫人审问瞻相,谓王曰:观仙人形相,颇类我女。言讫不觉哽噎涕泪悲泣。仙人忽言曰:阿母夫人勿疑,妙善我身是也。父王恶疾,儿奉手眼上报王恩。王与夫人闻是语已,抱持大哭,哀恸天地。曰:朕之无道,乃令我女手眼不全,受兹痛楚。朕将以舌舐儿两眼,续儿两手,愿天地神灵,令儿枯眼重生,断臂复完。王发愿已,口未至眼,勿失妙善所在。尔时,天地震动,光明晃耀,祥云周覆,天雷晃耀,乃现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身相端严,光明晃耀,巍巍堂堂如星中月。王与夫人宫嫔睹菩萨形相。举身自朴,抚膺号恸,扬声忏悔;弟子肉眼不识圣人,恶业障心,愿垂救护,以除前愆。弟子从今以往,回向三宝,垂兴佛刹。愿菩萨慈悲,还复原体,令我供养。须臾,仙人复还本体,手眼完具,趺坐合掌,俨然而化,如入禅定。王与夫人发愿:必是菩萨不肯离于此地,欲令一切众生见闻供养。如是言已,与夫人畀之,即时轻举。王乃恭置龛内,菩萨真身外营宝塔,庄严葬于山顶庵基之下。与宫眷在山守护,昼夜不寝。久久乃归国重建梵宇,增度僧尼,敬奉三宝。出内库财,于香山建塔十三层,以覆菩萨真身。

弟子蒙师问及菩萨灵感,略述大旨。若夫菩萨微密应化,非弟子所知。

律师复问:香山宝塔今复如何?天神曰:塔久已废,今但止浮屠而已,人罕知者。圣人示迹,兴废有时,后三百年当重兴耳。律师闻已,合掌赞曰:观音大士神力如是,非菩萨慈悲广大莫能显示其迹,非彼土众生缘熟不能感其应。巍巍乎,功德无量不可得而思议哉!命弟子义常志之实。圣历二年仲夏十五日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