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桃花源记》学案

(2011-03-03 12:52:5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学案(第一课时)

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感受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一、预习导学

1、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  yǎn     )然  qiān(     )mò(     )  

yì(    )太守 bīn(   ) tiáo(    )    wǎ

(     )     刘子jì(   )    便要(   )还家

2、解释加横线的词

溪行(     )芳草鲜美       )渔人甚异之       )欲其林(      水源(     仿佛若有光(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如外人(    黄发       并怡然自乐(   )(      大惊(      答之(      便还家(     来问讯(     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 不复出     无论魏晋(      言(        至其家(     ) 不为外人道也(      出(         便向路(     )处处之(    

郡下(        太守(       如此      )寻向所志     )(     )欣然往(      )未     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
                )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如此:古义(                 )今义(                   
缘:
  古义(                  )今义(                   )延:  古义(                  )今义(                   
津: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辨析
(1)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2)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3)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4)向:寻向所志(        )耽耽相向(         
5、了解作者: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     ),字(        ,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朝代)的著名(      )诗人。
6、朗读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⑩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理清本文渔人的行踪。

2)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3)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4)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5)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6)默写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三、默读课文,探索未知。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2)为什么渔人离开时,桃源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世外桃源”这样一个地方?

四、迁移延伸
1成语故事         就出自本文,本文原是               的序文,是一个       的故事。
2)从本文中选写五个成语。
                                                                          
3)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4)“黄发垂髫”一句用了         的修辞。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意思

                                                              

五、调整意见:

 

 

 

 

 

六、教后反思:

 

 

 

 

 

 

 

 

 

《桃花源记》学案(第二课时)

目标: 1感受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反复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的思考。

《桃花源记》补充问题

1从文中对桃花林的景物描写来看,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季节是:暮春落花时节 

2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的对象是    桃花林 

3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描写中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4文中交代桃花林的景致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文中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所见到的自然美景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色美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远远望去,桃花林仿佛是一片花的海洋,令人心情舒畅。一阵微风吹过,花瓣纷纷扬扬,好似下起了一阵花雨。 

7描写桃花源中生活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文中哪两句体现了桃花源不问世事,与人隔绝的境况?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遂于外人间隔”“不足与外人道也文中桃源人两次提到外人你怎样理解第一句外人形成的原因?第二处外人流露出他们怎样的想法?

1)原因是避乱来到桃花源,从此再没出去,桃源外的人都是外人。(2)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一块净土,就封闭了,不想让外人 知道,回到从前。 

10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文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1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1)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2)对和平美好世界的向往;(3)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4)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13、文章第一段中的“渔人甚异之”有什么作用?一方面衬托出桃花林的美丽奇异,另一方面也引起下文——渔人寻访桃花源。

14、第一段写桃花林的美景的作用是什么?本段文字记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重点描写了桃源外的自然美景,为桃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暗示将有“奇境”出现,为下文描写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15、第二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桃花源的美好?自然环境优美富绕,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16、第二段中的“鸡犬相闻”反映了什么?“鸡犬相闻”突出了桃花源的安宁和平,说明桃花源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

1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老人和孩子的精神面貌?

反映桃花源人生活的安定、自由、快乐,令人向往。

18、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融为和谐完美的统一。讨论一下,具体表现在哪里?1)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样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中建立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一个安定和平、宁静祥和的社会,并且在此安居乐业,自由快乐地生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男女耕作、老幼欢乐,“其中往来种作”,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是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19、“见渔人,乃大惊”反映出什么?反映出桃花源人见到外人的惊异,说明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时间已经很久远了。

20、桃源人为什么“不复出焉”?1)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生活环境安定和平,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生活幸福美满。(2)而桃源外战乱频繁,人们生活苦不堪言,所以桃花源人“不复出焉”。

2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了什么?说明桃花源人与世隔绝已久,对外面时代的变化、战乱的频繁一无所知。

2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1)叹惋他们与世隔绝时间长,(2)外界变化大,(3)战乱频繁,(4)社会黑暗,(5)人们生活痛苦。

2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什么?反映了桃花源人生活安定富足,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24、你怎样理解桃源人所说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指的是什么人?1)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2)外人指的是桃花源以外的人,即世人。

25、渔人离开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却“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文章采用虚实相生、真假结合的手法,创造了迥异于现实的世外桃源,既充满浪漫虚幻的色彩,又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受,意在表明桃源不可得,隐含了陶渊明对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慨叹。

26、作者写南阳刘子驥寻桃源的事情,目的何在?作者借这一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作证,说明了桃花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可望而不可即的特点,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更富有传奇色彩。

27、“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所包含的内容。

1)桃花源美丽祥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2)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定;(3)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热情友好。

28、桃花源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境界?1)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美好世界的向往,(2)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9、《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作者追求的是环境美丽祥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定、快乐,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3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人们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1)因为当时的社会黑暗动荡,兵荒马乱,人们生活极端痛苦,而桃花源正好和此相反,它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它是人们的理想境界。(2)这是封建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世界,它虽美好,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反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1、文章中第二段“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经历一些艰苦的磨难。

32、与当今社会相比,你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喜欢当今社会。因为“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而且是封建社会的生活图景,不可能实现。而“当今社会”是高度文明、极度繁荣的社会,是“桃花源”无法比拟的。

33、现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用来指什么?用来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34、有人评价《桃花源记》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一面美的镜子”,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及背景,谈谈“丑”与“美”的表现。1)美:美在桃源的环境,美丽祥和,没有战乱与纷争,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美在桃源的风土人情,那里人热情淳朴,待人挚诚。(2)丑:丑在当世的动乱纷争,人民生活痛苦,,令桃源人“叹惋“震惊,丑在世人的狡诈不守信用,“渔人”视桃源人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而不顾,除了桃源便“处处志之”马上向太守报告并带人“寻向所志”。

35、根据本文对对联。

上联:陶渊明志寄桃花源 ·     下联:诸葛亮情见出师表     

上联:望土地平旷疑人间仙境  ·下联:观黄发垂髫羡世外桃源。  

上联:归隐田园怡然自乐 ·     下联:感悟人生豁然开朗   

上联:优美富饶安定和平  ·    下联:生灵涂炭战乱频繁   

36文中写到刘子冀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样写用意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1)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社会,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2)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37联系本文试分析《五柳先生传》的衔觞赋诗歌,以乐其志中的;《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归园田居》中  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的等,都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寄托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对和平安宁的社会生活的向往。

38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不存在,为什么还要写他呢?请结合他的一首诗说说理由?作者写此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乱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黑暗官场的厌倦,对重返自然的渴望,如《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即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39文中最能写出桃花源人和外人心情不同的词语是什么?怡然自乐这样写的根据是什么?桃花源内的人们与世隔绝,过着安定和平的生活,没有战争的侵扰。 

40文中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作者渴望的生活是: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家家富足;生活安定、愉快;民风淳厚朴实,热情的社会生活。 

调整意见:

 

 

教后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论语》十则
后一篇:三八节抒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