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岁月 情随笔走——读《足迹之歌》有感
(2012-07-30 16:14: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散文 |
雨有情
路是歌
人生苦短堪惜时
好将文章说蹉跎
这是我在一首歌词中,表达的对人生际遇的感叹之情。当志祥先生把他写的文集《足迹之歌》送给我阅读,并嘱我写序时,一看书名就让我萌动凝重、苍凉和充沛、欣敬的感情波浪。细翻文集,共分为楹联、填词、习诗、学字四个部分。可谓是妙联词采、诗韵字遒、丰盈飘逸、情切意真,宛若抚琴诉月,高山流水,自有书生意气,文华风流。
点恩必当涌泉报
滴水也成江海流
孝人民
忠党国
改造千年沉睡旧土
撑开一片亮丽新天
志祥先生写的对联,多是赠朋贺友,而且大多数都嵌上所赠者的名字或者富有特色的企业、山庄、地方称谓。其实,这种对联极难写,因为对联需对仗,而且讲究字数与平仄,还要意顺境佳,往往会因为人名或企业名称的平仄问题而难以工对。作者没有因此而却步,而且满怀深情敬意而尽心为之。从以上举例,就可以看出其匠心和智慧。
泰然坐落麓山中,并茂千古红叶枫。
古今亭内集精英。亭映枫,万物霜天卷长风。
——忆玉孙·题爱晚亭
株树桥水碧如霞,工程引渡进长沙。供饮古城千万家。
艰辛建设各家上,联手合璧共同抓。今日清泉随手拿。
填词亦非易事,需要有很好的古文基础和韵律知识。皆因不同的词牌字句长短参差,形成极富节奏和韵律的音乐美与意境美,所以词配曲便成了能唱的歌曲。志祥同志填词,我以为他真的在“填”字上下了工夫。我细读他填的词,几乎都是自己感触最近最亲最切的人和事、景和物。因之,他的遣词造句便格外的朴实和淡雅,毫无雕琢与修饰之嫌,反而给人以真诚与直观的美感,这是一种别样的词景,也是能让人咀嚼出韵味来的。
至于习诗部分,更是多姿多彩,让人耳目一新。有旧体诗、嵌字诗、散文诗,还有顺口溜、三字经。我以为这样习诗便是选择了写诗的自由和随意,真正的作自由诗人了。我也曾想,如果写诗都搞得那样拘谨、古板,那又有何诗趣和快乐呢!
立岸沐江风,沿河满目新。
评说风光带,且问旅游人。
——题长沙风光带
走高桥,看高桥,发展快,领风骚。
建设好,胜天骄,环境美,分外妖。
造商圈,不忙高,搞开发,出重招。
聚人气,起狂飙,兴旺市,彩旗飘。
梦,一个甜蜜的梦。我站在长沙的至高顶峰,脚下,捞刀河不再逆流入江;心中,老百姓结束了水患之苦;眼里,世纪新城伴江而立;面前,沿江风光带花枝招展;背后,城市防洪工程设施围若金汤……
读这样诗,我觉得很有意思。尽管诗句、诗意、诗境乃至诗味也许不是那样朦胧含蓄,抑或也似乎近于直白,不需要读者去更费心思捕捉其中的“诗眼”和“诗境”。然而,这种与作者的现实生活阅历和工作感受直接迸发的灵感进而以诗的方式表达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倾诉,同样显现出强烈的艺术动感和纯朴的审美情致,不失是一种美妙的习诗情怀。
说到学字,这就让我对志祥先生又多了一份祝愿和感慨。自古以来,为文做诗者,多善书法绘画,甚至好琴棋。我不知道,志祥先生是否也好画、琴、棋?但他喜书法,已经让我看到了他写的作品。
关于书法也是可以有许多的说法。就我个人的认识,我以为学书法的层次与深度,形神气韵,同样与读书和人格的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字如其人其品其智应当是很难分割的。当然必要的练习(法古求变)和探求是不可少的。呈现在我眼前的志祥先生的几幅书法作品,委实让我读到了他原本就已深植于我心中的实在、本色和沉稳、厚道。字形的温文圆润,笔划的厚重清雅,极自然地坦露出书家的淡泊胸襟与入世出世的独悟和稳健履痕。
总之,读志祥先生的《足迹之歌》,我很感欣慰与激奋。人临夕阳之暮,仍重晚晴之光,这是一种幸福和超脱。恰好撰联、填词、吟诗、写字正好是余热生辉的又一美好写照,何乐而不为,何为而不成呢!
诗曰:
心系岁月忆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