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赞歌
(2008-08-15 00:58: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品评论 |
——读谭仲池《敬礼 以生命的名义》
夏义生
汶川地震是人类灾难史上一幅惨烈的历史图景,也是一个民族与灾难搏斗的壮丽画卷,它注定会重重地刻写在新中国的历史档案里。军人、医生、志愿者用行动书写这页历史,传媒人用新闻参与和纪录这页历史,摄影家用影像图说这页历史,诗人谭仲池用诗歌书写他心中的这页历史。于是,在不到三十天的时间里,有了七十二首诗歌组成的诗集《敬礼——以生命的名义》。
诗集全景式纪录了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真切地抒发了诗人对灾区的赤子之情。在《敬礼——以生命的名义》中,刻画了伫立在废墟中的平民群像。如:以微笑面对死亡威胁的中学生高莹,“你的笑∕会刻在受伤的土地上∕滋润鲜花盛开∕绿叶满枝∕会留在人们心里∕温暖流动的岁月”;面对救援自己的士兵举起感恩的小手的郎铮,“旗帜般鲜亮的小手∕在向拯救自己的士兵敬礼”;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救出十二条生命的王洪发,“他见人就救∕不声不响∕他用手从废墟里刨出了十二条生命∕可自己的儿子∕却埋在那片废墟里”;用自己钢铁般伟岸的身躯护卫学生生命的人民教师谭千秋,“你始终没有倒下∕用身体护卫着四个纯洁的学生∕在残暴和死亡的旋风中重生∕而你却默默地离去”……这些平凡的人物在灾难面前不屈不饶的高尚品格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坚强。在诗集中让人感奋的是地陷天不塌,党和政府迅速动员全国力量投入抗震救灾,如:《中南海的灯光》、《中国在行动》。《敬礼——以生命的名义》聚焦了灾区损失惨烈的一些地方,用诗的形象纪录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如:通往震中的咽喉—都江堰、震中—映秀、与外界隔绝的孤岛—汶川、地震毁灭的空城—北川、消失在废墟中的花朵—南坝镇中心小学……诗人用灼热的诗行把这些让华夏儿女魂牵梦萦的地方烙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诗人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生动记录了那些历史不能省略的重要细节。自中共建党以来,第一次动员全体党员为支援灾区缴纳“特殊党费”,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灾难中遇难的平民举国致哀。《特殊党费》、《别忘这一刻》以生动的历史细节丰富了对汶川地震的书写。
郭小川说,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有思想,也不是诗。《敬礼——以生命的名义》倾注了诗人的真感、真情、真爱、真痛和真诚的思考。在地震发生后,看着电视上滚动播出的撼人心魄的抢险画面,读着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揪人心肠的救灾消息,诗人沉浸在悲痛、惦念、抗争的精神状态和悲悯、祈愿的感情漩涡里。他说,当我了解到灾区的受灾情况、救援情景和各种各样的信息,我的心是苦涩的,有时流泪、有时流血、有时哭泣、有时要呐喊。当读到一些震撼心灵,特别感动的报道和事件、人物时,我会立即在报纸的空白处,写起诗来。写心中的悲痛,心中的震撼,心中的感动,心中的振奋,心中的祈祷,心中的思考,心中的祝福。翻开一页页诗篇,跃动在诗行之上的是诗人滚烫的泪水和敏感的心灵。随手拾来,你都能感受到诗人的血液在奔涌沸腾:我听到汶川地震∕心颤的那一刻∕那片土地已是百孔千疮∕所有的灵魂都在呼喊;面对郎铮举起受伤的小手,诗人歌赞:你的敬礼是如此的纯洁/宁静∕深情∕一定会感动整个中国∕此刻我的心∕也在颤抖∕哭泣;想着在地震废墟里永远离开了母亲的孩子,诗人慈母般询问:孩子∕天堂冷吗;在反复追问汶川的兄弟姐妹是否仍然生活在灾难的阴霾里之后,诗人的内心载满了忧伤:我的心又开始悲凉 / 叹息/我的手有些疲倦 / 痉挛/竟抓不紧手中这支忧伤的笔/我的眼睛有些朦胧/苦涩的泪搅得思绪游离/我的梦开始了痛苦的旅行/我的语言浸满了伤感的色彩/我的衣袖饱醮着岁月颠簸的汗迹。面对生命的受难,面对撕裂的大地,诗人以赤子之心和悲悯之情将悲怆、祈祷、感动、振奋、敬仰、礼赞和歌唱,融入珠玉般闪烁的诗行。灾难豁开了大地的胸口,生活却仍将向前继续。于是,在诗人的笔下,不仅有用心贴近灾区兄弟姊妹的苍凉和凝重,还有用理性对未来的思考和感悟:我愿灾区的人民∕都是自己的规划师∕用历史的教导∕灾难的考验∕用深沉的思考∕辩证的比较∕去规划家园重建∕去规划生活目标∕去规划时间轨迹∕去规划设计梦想。激情与理性,感动与思考,就是这样和谐地交融在《敬礼——以生命的名义》里。
大灾有大爱。大爱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谭仲池用诗歌书写大爱,理解大爱,赞美大爱。这就是《敬礼——以生命的名义》的精神品格和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