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夏夜,我坐在阳台上已许久没有动。脑海里翻腾着一天来处理的公文、信件、电话所留下的许多的忧虑和烦恼。这时,笛儿给我递上一封信。拆开一看,是长沙市电业局的一位叫汤望成的同志寄来的,并寄有一张《长沙电业报》。翻读报纸,我看到了一篇写我的文章,标题是《在“真、新、深”中刻意追求》。文章这样写道:
四月的一天,谭仲池应邀来长沙电业局新闻研讨班讲课。他中等身材,着一套灰色西装,一边微笑一边热情地朝我们打招呼,朴实里透着精明,爽朗里含着机敏。看见他,你会马上想到那条清清亮亮、细语轻歌的浏阳河。他是从浏阳河畔走出来的,而参军,而上学,再辗转返回家园。他的生活道路亦如他的母亲河——弯弯曲曲。
课题是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真、新、深”。显然,这是他几十年来业余笔耕、苦苦思索、苦苦追求的课题。
短短一个钟头,他侃侃而谈,像是和个体摊主谈生意的好坏,像是和工厂厂长谈产品的优劣,像是和农户谈收成的丰歉,全然没有那些“官”们的大话、套话。自然而又亲切,深刻而又浅显。听他讲话,就像在雨雾中临窗,听疏雨打着芭蕉叶。
我想起了今年浏阳县人大换届选举期间的一件事。此期间,他曾以“父母官”身份到某乡检查工作,他对乡长的工作很不满意,便在会上直接提出批评。有人婉然提醒他要注意争取选票,他坦然一笑:“当不成官,就做民嘛!”结果呢,正是他这清清亮亮、容不得假的秉性,获得了近全数的选票。
“愿你们生活里充满美,愿你们用美丽的心灵,挖掘出生活中的美来!”在一片掌声中,他微微一笑,结束了讲话,夹起了公文包。此时的他,正宗的诗人气质。
如今,执掌着浏阳县令的谭仲池,依然在他工作、生活的空间,在他梦魂所系的山水之间奔忙。
读到这段文字,我感到心的沉重。一个普通的业余作者,听了我讲一次课,便为我讲了这么多好话。如果我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办事,人民会怎样感谢和记住我们。多好的人民啊!此时我再也没有心绪坐在阳台乘凉了,我夹起公文包又急步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办公室上正放着两封秘书送来的信件。
一封是大瑶乡红莲村村民反映缺水问题的,一封是北区群众要求整修公路的。两封信沉甸甸地捏在手上,我仿佛看到了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仿佛听到了一声声殷切的呼唤。我把这两件事,记在自己的考勤本上,决定安排时间去实地走访。
红莲村座落在大瑶乡南边的一片高坡地上,只百十户人家,上百亩耕地。因学大寨时,公社号召农民从地底下打通渠道,引水灌田。结果渠道未打通,反而造成稻田漏水。一到夏秋两季,不仅田里无水,就连村民喝水的井也枯竭断流。多少年来,村民上10次到公社、区上、县政府反映,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来到这里,我了解到这种实际情况,当天就和村上、乡上来的同志进行了座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打井,用电抽水、排灌。这样既可以解决生产用水也可以解决生活用水。而解决打井、供电问题,关键又是资金。怎么办?我当即拍板30万元资金采取由村民自筹,县区财政支持,县电力部门资助的办法解决。回到县里,我找来了电力局的邹昆山局长,将我的想法告诉了他。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局长,很能体贴百姓的疾苦,当场表态照办,并立即派人去红莲村协助村民做好打井架电工作。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个拖了10几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后来,红莲村的村民派出代表到我家,要求我同意他们立碑感谢县人民政府。我不同意,经过反复商量,我最后答应为他们水井旁的纪念碑写上“饮水思党恩”五个字,并强调不准留我的名字。
为百姓做点事,本是一个父母官的职责,可老百姓是如此的看重,可见我们的人民是多么的善良、通情、知理。由之,常常使我想起郑板桥在潍县署中为官时咏竹志的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是啊!这乡间土地上,山峦边、河畔旁的一木一草、一石一花,哪一样不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生存相连。我们身为人民的公仆,应当心中常有百姓,耳边常闻疾苦之声。
5月一个细雨迷蒙的星期日,我又来到了北区的焦溪、路口、龙伏、社港等乡镇。我是专为群众反映的北区路况差的来信而来实地调查的。我看到公路两边田垄禾苗上沾着的厚厚泥尘。那一栋栋耸立在飞扬尘土中的村民屋舍,几乎没有一扇窗户是打开的。一位老农对我说“解放40多年,我们北区40万人民尝尽了尘土之苦,真盼望县政府给我们修一条柏油路。”
解放40多年,北区40多万人民。
两个“40”叫我久久沉思不语。我在想,困难再大,难度再大,作为县长,我一定要答应乡亲们的要求。我果断地对老乡们说:“这条柏油路修定了,我回去一定抓好落实。”
老乡们为我的话鼓掌,老乡们留我吃饭,老乡们感谢我的表态。可我心中却是万般的沉重。我清楚地知道,要修好这条路需要上百万元资金,其中有多少工作要做,有多少难关要闯。
我驱车来到区上,与区长们商量如何修好路基。连夜回城,我又找到交通局长,要他去省市交通部门汇报请求支持。后来,我还和主管工业交通的欧副县长一起驱车去长沙市,向省交通公路部门汇报,请求支持。经过几番周折,在省、市、县三级公路交通部门的共同支持和当地群众的有力配合下,这条全长50多公里的公路,终于变成了一条宽阔油亮的柏油马路。北区人民受尘土之苦的日子从此消逝了。
每当我乘车经过这里,看到路旁的村庄、田野,我心里就泛起一丝丝愉悦和欣慰。我看到公路两边泛翠的禾苗、明亮的农舍玻璃窗,看到公路上来往飞驶的车辆,我心里总是禁不住要品嚼一番“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味。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这就是实践的浪花,这就是人生涌动的海浪之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