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增强中心城市的创新带动能力
(2008-06-25 13:48: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文 |
当今世界,“竞争优势的最大秘密就是创新,这在今天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是如此。”这是登在美国《未来学家》杂志上的一句名言。的确如此,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主导竞争和发展的新时代,谁掌握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元素,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现代经济发展规律表明,没有创新活力的经济体,必然是静态的、没有发展和增长、没有灵魂和魅力的经济体;国家、区域、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实际上是科技进步程度与技术创新规模的区别。
今天,站在新的战略高地,审视和探寻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动力之源,我们不难发现,中心城市对整个区域的牵引作用,最终取决于城市的创新带动能力。尤其是中心城市高密度的要素聚集促使各种创新思想和创新活动的汇聚、碰撞、交流,带来各种新思维、新技术、新时尚等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从而形成对其他地区具有试验导向意义的孵化器功能,决定着城市群体内和区域内科技发展的方向,进而从协作内容和质量两个方面引导区域经济横向发展的方向和效率。
我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长沙,既是一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一座具有独特科技创新优势、充盈着创造活力和生活时尚追求的现代都市。近年来,我们在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发展中,也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一是注重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作用,初步形成了以“两区八园”为支撑、分工合理的科技园区产业格局,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80家,高新技术产品年产值达到593亿元,高新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率达到46%。二是注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带动作用,初步构筑了聚集智力的开放式平台,聚集了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为代表的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其中两院院士42名,研究与开发人员28万人。据《福布斯》公布,长沙的劳动力素质指数和高级人才指数分别位列全国第1位和第4位。三是注重发挥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和弘扬湖湘文化趋时通变、勇于开拓的创新活力,塑造长沙的创新型文化,尤其是影视动漫、音像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8%。四是注重发挥政府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引领作用,先后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实行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入了世界科技城市联盟,建设了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立了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等创业基地,实现了年均专利授予量1300多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长沙的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城市第6位。今日长沙,经济发展正由资源消耗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并牵引和促动了长株潭城市群和省内周边城市的梯次发展。
多年的市长生涯使我深刻认识到,人们的创新活动需要有新的境界和视野,需要激情迸发、放飞思绪,但建设一个创新型城市则需要有远大的蓝图,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在实践中大胆地探索和升华理念与方略。因此,我认为,当前要更加增强中心城市的创新带动能力,必须在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大力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大限度地分享区域产业转移的成果。只有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缔造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区域的承接功能、聚集功能、转化功能和辐射功能,对接区域之间产业的梯度转移,更好的谋求区域竞合与发展。当然,注重自主创新绝不是封闭自固、自我循环,还要顺应全球一体化潮流,遵循“科学无国界”的理念,引进、消化、吸收一切有益的创新成果,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二是塑造开放、兼容、进取的创新型城市文化,发挥文化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内在推动力。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升华创新文化。一个城市如果失去了创新文化的滋养,就象鸟失去了翅膀,无法在创新的天空纵意飞翔。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扬弃、提升、超越传统文化,并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和姿态,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熔铸多种文化基因和形态,进而形成一个张扬创新冲动和创业激情,追求新的创造、新的创意、新的梦想和新的时尚的创新型城市人文精神和氛围。
三是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规律,不断提升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有效动员能力。城市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更是城市创新活力的牵引者。一个现代的都市政府,要以更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创新政府公共治理和服务模式,以此焕发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充分涌流。要把科技投入作为最具回报率的战略性公共投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要营造广纳良才、群贤毕至的聚才环境,放眼一域,网罗方圆英才;放眼全国,集聚一国俊杰;放眼世界,联络全球精英,从而达到“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的理想境界。
四是构建中心城市间的科技创新协作体系,推动中部地区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区域产业的重构升级。共同的理念成就共同的事业,合作的雨露滋润创新的花蕾。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区要以中心城市之间的科技创新协作为基础,增强推动力,共同打造区域科技竞争力。加快推进区域内中心城市创新体系规划和建设的对接,从各区域、各城市的产业、资源禀赋和区域条件出发,分工定位,错位发展,形成区域之间和内部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坚持市场联动和资源共享的原则,打破地区政策障碍,实现区域内无障碍的科技政策体系,共同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科技体系与科技市场的建设。
从安徽走出去的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先生曾在他的《创造宣言》中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是时代发展主题,创新改变世界、改变城市,创新引领生活,创新演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