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上《愚人移山》及说明文的复习

(2023-03-14 11:28:31)
分类: 教学随笔

八上《愚人移山》及说明文的复习

平时的课下 积累的书,看似无用,当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无意的整合,才发现它是如此的重要。

今天我们的复习任务就是,文言文把《愚公移山》拿下,把八上的说明文第五单元拿下。所以我上课时,先是让孩子们读《愚公移山》的讲义,读两遍,再把课解读两遍,然后带着学生梳理一下文章的内容。文章的重点,以及老师以前记得笔记,让他们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掌握。我希望这样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理解性的问题至多丢一分。好的学生不能等分。我从文章的内容入手,我问学生,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叫了一个女生,没有答出来,又找了一个男生,也没有答出来,一问笔记没有记,于是我又给他俩重新记了一下,我又让学生重新读了一下文章的主旨,这样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然后我就问学生,愚公为什么移山,用原文来回答我,又怎么去翻译,接着问,愚公要移山得到家人的支持吗,用原文回答并翻译,愚公在移山中他们遇到哪些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从中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此你想到哪些语句能体现他的精神品质吗,这一环节,我觉得特别的好,意在时行知识的整合,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我觉得这样做对于学生的习作,还有古诗文的背诵都是很有好处的。学生们想到了《龟虽寿》、《江城子。密州出猎》、《望岳:、《登飞来峰》。或许这是一个集背诵、写作于一体的较好的方式。我想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他们在写作时,就不会犯愁。我想这就是上复习课的难点所在,他需要整合,需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老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是很难做得这一点的。我在以前的中考复习,没有这么做,那时,只是盲目的讲课文,然后分块的做习题,没有什么知识的整合,复习时已完全脱离课本,坦率的说,我做为一个老师,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得都不行,尤其是文学名著那一块简直就是一空白,我发现任课老师在哪一块是弱项,那么学生在那一块也是不太好。所以老师真的想让学生成绩好,那么自己必需不要有弱项,哪不行,弄哪里,和学生一同提高,这样我们的总体成绩才会有所提高。否则 很难突破。老师都不突破自己,就没有资格期待学生有所突破。老师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学生才会对自己有所认识,这样才会有的放矢的教学与学习。

所以从一点分析来看,当学生身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老师一定下要先静下心来,分析他们出现问题的原因,反思一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哪个知识点忽略了,哪一个细节讲得不到位,是方法出现问题了还是我们思想方式不对,我们老师做没做到,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给学生解释很复习的问题,学生听懂了吗,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还是我们表述的不够清晰,与学生沟通,这样我们一定会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问题,拓展认知,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说得简单明了。这样就是再给学生变向的减负。试想我们廛不明白,学生又怎么能听明白,能用一句话说明白得绝不用二句甚至是三句话说明白,这样对大家来说,都是高效的。

我们课本上应该复习八上的说明文单元,我于是又让学生翻开八下的课本 ,让他们自己去找这册书哪一个单元也是说明文,让他们说说这两单元有什么区别,经过我的引导学生找到了答案,于是我又让学生把练习册打开,让他们初步了解,我们中考关于说明文这一块会考哪些题型,每类题型如何去做答。结合文章的来复习,这样的效果会好 一点。我把这些知识系统化,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合理规化,合理利用,让这种效果最大化。每一类体裁的文章都有其各自的复习方法,我想做得就是不断的思考、实践、反思,慢慢地接近规律,接近真相,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效果,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时候我们所讲得得东西,貌似不重要,但有时真正发挥作用的就是那些看似无关的甚至不重要的东西。有用的与无用的,都是相对的,就像我们所说,这个世间 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关键是我 们站在什么立场上去思考与衡量。很多时候不是别人欺骗了我们,也不是世界欺骗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没有看到人或者这个世界的真相,是我们自己骗了自己,我们用我们的眼睛给自己设置了了解世间的障碍。所目未必都是真实的。这也许就是这个世间复杂所在。

学会慢下来,让自己的大脑跟上这个时代,让自己的思想与这个朝代相匹配,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人生的路其实也不是那么难走的。擦亮眼睛,尽量看到事情的本质 。这样我们就少走一些弯路。教育 这条路何尝不是这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