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南海观音
童心亦然摄

观音菩萨道场在普陀山,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数万信徒前来礼拜,祈福,许愿,还原,全山人山人海,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即便平日,或是双休日,节假日,前来礼佛的信徒和香客也是络绎不绝,摩肩接踵,这是国内其它寺院无可比拟的。

普陀山南海观音像高33米,其中台基高13米,铜像高18米,莲花座高2米,重70多吨。由96块铜壁板组成,融入佛面黄金6500克。南海观音像始建于1996年,1997年农历6月竣工,9月29日开光大典,赵朴初为南海观音题字。

观音菩萨道场在普陀山,普陀山在东海边,为何叫南海观音呢、大概出于古人对方位理解上的偏差。中国历史上很多政权定都中原,对于西安和洛阳而言,浙江在中原东南,当时古人称之为海外,即有南海之说。也有说,观音菩萨最早的道场在印度,南部海边,南海观音的称谓也是由印度传入中国,虽普陀山在东海,却沿用南海观音。牌坊对面即东海。

笃信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观音信仰的人们。礼佛广场上人头攒动,供桌上摆满了供果,所有人都表现为无比虔诚。

看着这女子,礼佛求佛之心全部写在脸上。
有人在此集体诵经。

对面是珞珈山,“未建普陀,先有珞珈”。珞珈山与普陀山隔海相望,相距5.3公里。从普陀山远眺珞珈山,酷似一尊侧卧在莲花洋洋面上的观音菩萨,所以又被称为海上卧佛或睡观音。

百步沙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200余米,与朝阳洞的千步沙对应,故名百步沙。

百步沙上的师石,意谓此石能磨顽铁,击怒涛,其精神可为人师。回头是岸提示过往的人们回头向善。

百步沙沙滩的沙子是黄色的,海水是黄色的。

沙滩留影。

紫竹林位于普陀山东南角,因岩石呈紫色,竹子呈紫色而得名。

历代山志记载,大中十三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奉观音菩萨像回国,船经普陀山受阻,以为菩萨不愿东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张姓居民供奉,称为不肯去观音院。

禁止舍身燃指碑,位于不肯去观音院门口。相传唐大中元年,一印度僧人在洞口焚烧十指,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观音大士不忍现身,并授以七彩石。后有信徒效仿,自残礼佛。宋元时期常有人跳崖舍身。明万历年间都督李分,参将陈九思树立此碑,防止信众自残。

紫竹禅林亦称补怛紫竹禅林,始建于南宋。殿台三重,一重天王殿,二重圆通宝殿,三重大悲殿。东眺可见朱家尖,朝阳洞,梵音洞,终日香烟缭绕,游客如云。

紫竹林禅院天王殿与山门合二为一,牌楼正中大书“补怛紫竹林”,为康有为所书。明万历年间所造,道光二年改为紫竹林。紫竹林禅背山面海,大殿宫汉白玉紫竹观音像。

香烟缭绕

意为不肯去观音院与紫竹林中。

圆通宝殿为主殿,

紫竹禅林院门前高大的香炉,游客烧香后姜双手放在香炉坐台的双龙上,顺时针摸,据说可以招财进宝。

滨海的一座牌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历史上是善男信女乘舟跨海到普陀山朝拜观音大士的登岸码头,是游人信众朝拜佛国的必经之地。

慈云禅院位于滨海牌坊的西侧,又叫慈云庵,明万历年间建,1991年重修,是普陀山新码头建成前登普陀山后的第一座禅院。,

普陀山本岛12.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92米,山门位于码头入口处,又称朝圣门,是普陀山岛的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