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九)
(2010-10-26 16:29:17)
标签:
游离皮瓣整形外科组织移植手术显微镜颅颌面外科杂谈 |
分类: 美容手术之前 |
二十世纪后半叶整形外科的发展史(下):
7.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与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为整形外科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手段。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医用硅胶为代表的人工合成的组织代用品的出现,使颅面骨发育缺陷及鼻骨畸形的矫正获得了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法。为鼻部美容手术揭开了序幕。70年代出现了硅胶假体又使隆乳手术在十年内风靡世界。80年代后期,人工合成的或从生物材料中提取的制剂被用于组织充填, 改善面部形态而被临床上大量应用,例如:从牛或猪的身体中提取的胶原蛋白,人工合成的透明质酸,肉毒素等被广泛地在临床上应用了。逐渐美容手术,美容外科从整形外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近十几年来,注射美容和激光治疗对皮肤退行性变化的治疗风起云涌,又形成了微创整形或微整形的概念,它区别于应用手术方法对面部形态进行改善,特点是效果出现快,对病人的创伤小,安全性高,有可重复性。
8.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超声诊断学,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手术放大镜,手术显微镜的发明,以及小血管吻合的医疗器械,手术缝线的改进,使显微外科问世有了可能。加上解剖学领域内新发现,发现了人体体表软组织的血液供应的特点,提出了以血液动力学为特点的特殊体表分区,特别是用核医学技术对皮肤血液供应分区的研究更加明确。60年代,McGregor 发明了腹股沟皮瓣,Bakajiam 发明了股外侧皮瓣。Ralph Ger 利用肌肉的轴型血管供应成功移植一定体积的肌肉瓣来矫治肢体的畸形。同期,澳大利亚的 Bernard O’Brien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 Harry Buncke 在显微镜下用极细的缝线,针头和其他的器械完成了细小血管的手术,血管的直径仅为毫米级数而且通畅率很高. 80年代初,澳大利亚的Ian Taylor在皮瓣血供方面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复合组织移植以及大面积的皮瓣移植成为了可能。在这种基础上,在整形外科领域内,各种游离皮瓣,肌皮瓣,骨肌皮瓣,带神经支配的感觉皮瓣等复合组织游离移植被不断地发掘出来,并被用来治疗大面积的和各种组织共同缺失的器官再造 — 显微外科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例如:断指再植,断肢再植,肢体换位再植,以及拇指再造,手指再造等技术日臻成熟。1965年上海陈中伟在罗马第25届世界外科大会上报告了世界上第一例断肢再植。1967年Donaghy等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了颅内外血管吻合术,1972年日本的Harii首先将一侧的头皮皮瓣通过血管吻合的方式,游离移植头部的对侧,获得成功。1972年Mclean 和Buncke 首先报告了大网膜游离移植成功,同年,Millesi 报告在手术显微镜下成功的实施了神经束膜吻合术。1973年美国的Daniel和中国的杨东岳同时报告应用下腹壁皮瓣游离移植成功。1977年O’Brien应用显微手术技术将淋巴管与小静脉吻合,治疗慢性淋巴水肿,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在80年代初,我国沈阳的杨国藩首先报告了前臂皮瓣游离移植,这个皮瓣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皮瓣’,并被广泛在临床上应用。在这一段时期中临床上已经发明了40多种游离皮瓣。近几年来,在免疫学医疗的配合下,世界上以法国医生为首,首先报告了大面积异体组织移植,包括皮肤,肌肉,骨骼,神经等多种组织的复合组织移植 — “换脸术” 取得了成功。2006年我国西安的郭树忠也成功报告一例换脸术。虽然在学术界,从伦理学上对此还有所争论,但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这不能不认为是一种进步。
9. 在70年代前后,随着时间的进展,临床工作的需求压力增加,里程碑式的外科技术发明,揭示了一个新的序幕即将展开:整形外科医生校正巨大畸形的能力迅速增强。1967年,巴黎的整形外科医师 Paul Tessier 报告了他的矫治严重的颅面畸形的技术。以后,Tessier 又改善了这项技术:在一次手术中,通过广泛的暴露及大范围的植骨来解决面骨和颅骨发育畸形 – 错位骨愈合。从此,世界各地的整形外科医生汇集到Tessier 的手术室来学习他的这项技术。Tessier 的技术为有着严重颅面畸形的儿童和成人解决了继续生存的问题,这是以前所梦想不到的。1983年国际颅颌面外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成立,从此在颅颌面外科领域内的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得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