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代宗师
一代宗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48
  • 关注人气:1,4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W·S·默温/加里·斯奈德作品赏析

(2009-03-02 11:49:18)
标签:

加里·斯奈德

日本

gb2312

楷体

松树的树冠

分类: 国外好诗(资料)

《挖掘者》
王家新 

如果一个男人扛着铁锹来到路上

如果两个男人
扛着铁锹来到路上
如果八个男人扛着铁锹
来到路上

如果十七个男人扛着铁锹来到路上
而我要藏起来
那时我想看这里的一切
是透明的

是的这就是我想看的但我感到我自己
此时象我的手在我的眼前
象这只手正好挡在
我的眼前

而我愿试着把它放下来
在他们透过它并发现我之前

    石买生赏析:现代诗歌最时尚的解读方法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完成一首诗。下面我想尝试从N种角度解读这首诗。这是默温一首著名的诗。作为超现实主义大诗人,这首诗在阅读上向读者提出了挑战。这首诗奇妙,开放,神秘,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你。那么,这首诗到底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或者说诗人在这首诗中想营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让我们一起来猜谜:
   
1、“挖掘者”的身份
   
挖掘者是干什么的呢?拿着铁锹,成群结队的来到路上,到底干什么来着?他们是早上,上午还是傍晚来到路上?他们是修路工吗?他们是穿过马路到某一工地劳动吗?他们是拓荒者吗?他们是到煤场锹煤的吗?他们是来挖掘坟墓的吗?他们是来行窃的吗?
   
2、数字之谜
   
为什么一个,两个,八个,十一个男人先后来到路上?为什么不是两个,三个,九个,十五个男人先后来到路上?或者一个,三个,五个,二十个男人先后来到路上呢?这渐次递增的数字不光让人心里感到压抑,而且在空间上让人感到恐慌,你不逃逸,你将被人海所淹没。
   
3、“挖掘者”与“我"的关系
   
挖掘者不断来到路上,是我盼望的吗?一个,两个,八个来了,我静静的看着,第十一个来了,我为什么要藏起来呢?这不正是我祈求的吗?当我把手挡在眼前是自欺欺人还是无比疲倦呢?我藏起来了为什么又想放开手让挖掘者发现呢?我此时是矛盾的吗?我此生是矛盾的吗?一群挖掘者是我内心突然分裂出来的影子吗?那么多的挖掘者和我是同一个人吗?
   
4、“如果”与白日梦
   
“如果”是不是这首诗的眼睛呢?挖掘者不断在路上出现,我用手掌遮住眼睛,我想让时间停住脚步,我的内心想和外部世界构成隐秘的呼应,我常常感到无力伤感忧郁,于是我想象一个世界,有许多男人向我走来,我想感觉世界的真实,当那么多男人拿着铁锹向我走来时,我为什么感到恐惧呢?我感到恐惧为什么又想让他们发现我呢?我这是在做无休止的白日梦吗?
   
5、“我”定格了吗
   
透过指缝,我想看见一个透明的世界,我看见了吗?我想放开手指让他们看见我衰老的容颜,他们看见了吗?我的愿望和我的梦是一致的吗?我的手指和我的样子最终定格了吗?你们也想做这么荒诞无聊的梦吗?你们在白天看见什么了呢?
   
6、是谁写了这首诗

    默温和我是一个人吗?是我写了这首诗吗?是默温写了这首诗吗?是默温和我和你和我们一起写了这首诗吗?

    坏菜love徐烟柳赏析:一首诗摆在这里,读过的人各有各的感觉,甚至没有感觉;你可以说这首诗如何如何好,更可以说你对它如何没有感觉;但总有是些细微的东西可以触动我们,使我们惊奇,使我们产生莫名的兴奋。比如,这首挖掘者,该怎么理解,你尽可以放开想象,见仁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可权成一理。
   
你可能感到很奇怪,有这么写诗的吗?15行诗里面有6行都在说扛铁锹的男人,是不是很滑稽,很浪费,这些扛铁锹的男人究竟在寓意着什么,诗名叫《挖掘者》,这些逐渐增多依次出现的男人要去做什么,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不过是诗人的一种想像,一个假设,他只是试图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下去证明一些事。事实上也许根本就没有发生,根本就没有存在。
   
这条道路是空的。在诗人的假设下,扛铁锹的男人开始出现了,三种共同的状态:男人、铁锹、走到路上。现在,你把它想像成一个画面:当第一个男人扛着铁锹走在路上时,这个画面是舒朗的,很干净,很宽敞,很惬意,很悠然。在视角与画面不变的情况下,人在增多,由两个增至八个,由八个增至十七个,画面逐渐在失去灵性,越来越拥挤,越膨胀,越急促,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累次增加的压力使“我”产生一种被追逼的感觉,在这种持续的挤压下,“我”无法承受,“要藏起来”,这时候“我”的幻觉又奇妙的出现了。
   
“这里的一切”是什么?它又为什么是“透明”的?我为什么要藏起来?我是挖掘者吗?我们假设我是一个观望者,当然是在诗人假设的那个前提下,那么,我为什么要躲起来?我是被这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逼走的吗,还是一种自觉的、智者的回避?每一种路线都可以展开思考。如果是挖掘者,他同样需要面对这些问题。而当他躲开时,他看到这里的一切,为什么是“透明”的,这是一种怎样的“透明”,是什么在“透明”?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幻觉,正如一个梦,在透明,很真实,却实在是一种虚幻,这是关键:我看到了,但我躲开了;我看到了我的躲开,我看到了那个刚才的我,这一切使事实透明。
   
我在哪里?不知道。我躲藏在何处?不知道。我是在“透明”之里,还是在“透明”之外,不清楚。我也是一个虚幻;但是,“我”看到了“透明”,这个更加虚幻的透明,使我的虚幻多了一些真实的成分,我仍然不知道我在何处。这时候,突然,奇迹出现了,我看到“我的手”挡在了眼前。这是真实的,它走出了虚幻,终于这只手成为了一个现实的存在。原来的假设都不存在了,现实挡在了面前。你曾经成功地躲避的只不过是你想象中的虚幻,也就是在此时,你终于发现,你要躲避的东西,像手一样挡在了你的面前,你压根儿就没有躲开,这个世界才是你真正要躲避的,你却无法躲避!!!
   
最后两句:而我愿试着把它放下来,在他们透过它并发现我之前。我是很愿意把挡在我面前的现实的这只手放下来的,这样我的“藏”才能够真正的成功,这样才不至于被那些“挖掘者”发现,并找到我。但是能不能真正拿掉,诗人没有说,他只给出了一种愿望,一种可能。
   
这个道理,还是很难说透,有些东西,实在是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觉得很好,是那种说不出的好,当然,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展开分析。比如,“挖掘者”这个意象,就可以从多方面展开讨论,等待高手加入。
   
一点浅见,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它可能不对,但是我的感悟。

 

------------------

《松树的树冠》

 

◎(美国)加里·斯奈德

 

蓝色的夜
有霜雾,天空中
明月朗照。
松树的树冠
变成霜一般蓝,淡淡地
没入天空,霜,星光。
靴子的吱嘎声。
兔的足迹,鹿的足迹
我们知道什么。

           

        ——赵毅衡译

 

无主无客,天人合一

——简析加里·斯奈德《松树的树冠》

 

文/张黎
 

    禅宗不等于禅,禅也不等于禅意。
    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禅意是一种审美,是东方艺术生命力的真正底蕴。
    中国禅从宋朝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化影响最为深刻普遍的,当属对禅意的体验和证悟。
    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在日本居住多年,而且曾出家习禅,所以,他的诗歌有着明显的禅意证悟的倾向。
    《松树的树冠》是诗人最满意的作品,这首诗歌以描写夜色中的松树为内容,来表达天人合一的直觉体验,质朴、纯粹、具有强劲的感性穿透力。
    夜,有月,有霜雾。蓝色的天空下,一棵松树站立着。不远处,还有一个人站立着。此时,四周没有一丝声音,大地一派亘古的空旷。这个人对着这棵树,久久地沉思着。沉思中,他觉着这棵树变成了霜,变成了月,又变成了天空的蓝。他觉着这棵树在消失,在隐形,在和大地,和天空,和宇宙万物渐渐融化成一体。
    此时,树在消失。人呢?也在消失。此时的世界,一切的“色”、“相”都没有了,一切分别的念头也都没有了。宇宙只是其本相——“空”。
    宁静中,隐约有“靴子的吱嘎声”远远传来,这声音是来自大地的深处,还是来自“我”的脚下?诗人弄不明白。就像弄不明白“兔的足迹,鹿的足迹”一样------
    加里·斯奈德这首诗中,没有明显的主体出现,任何自然的事物,在宇宙本体的观照下,都一样的存在并感知。这种观照,正是东方禅文化的核心精神。
    禅,是抗衡工业社会里人的物化,矫正西方现代文明的支点。禅意,是超越了国界的人类心灵的栖息地,是一种审美化的哲学意趣。
    正因为此,加里·斯奈德的诗歌能够在美国诗坛独树一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