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杭州)

标签:
良渚博物院施昕更良渚文化苏秉琦良渚遗址 |
分类: 其他地区 |
良渚(音:主)位于杭州的西北边,以前没听说过,最近才知道这里有个良渚考古遗址和博物院。此次来杭州就只去了西溪湿地和这里。
从杭州打车去良渚博物院时,还在下着雨,当天早上杭州还有地方被水淹了。不过到了这里,雨渐渐停了。
博物院的周边景观。
据说,博物院的建筑还是由英国人设计的。不过我搞不懂为什么不叫博物馆而叫博物院。
博物院免费参观。
按照一些专家的观点,良渚文化属于中华早期文化,早于夏商周,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所以意义比较重大。
展馆的入口。
一群参加北大考古夏令营的学生。
当年发现遗址时候的考古模型。遗址分布在周边很多地方,大都距离博物院有几公里。
根据介绍,遗址最初发现于1936年。
良渚遗址的重要发现者,考古学家,施昕更(1911-1939),良渚当地人,只可惜英年早逝。
梁思永,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成的二弟。著名的考古学家,1937年曾在施昕更的陪同下参观过良渚遗址。
一些出土的陶器。其实良渚最著名的当属出土的玉器,准备在下一篇文中单独介绍。
陶罐
不要把它想象为酒壶,因为那时是不可能有酒的,粮食没有富裕到酿酒的程度。
“石钺”,可能是当时的一种武器。
从这些陶器看,五千多年前的制作水平已经相当高了。黑陶,是良渚陶器的一大特色。
这个可能是石犁,犁的使用代表了当时的农耕水平。据说日耳曼人(比良渚人要晚三千多年)就是不懂得农耕,而到处迁徙。

反山王陵,一座被认为是5000多年前的“国王”墓葬。因为良渚没有文字,所以只能推断墓主人是“国王”。但从出土的墓葬群来看,墓葬的规格和陪葬品的数量已经很明显的看出当时的等级差别,或者说阶级差别已经存在了,不再平等的原始社会。

墓坑

大量的陪葬玉璧。

中间的人是北大考古教研室的创建者,苏秉琦。他曾认为良渚就是古代的杭州。


其实所谓良渚遗址有很多,分布在环太湖区域的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因为最先发现于良渚,所以称为良渚文化。

不同时期的断层

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物。





这个可能是石犁,犁的使用代表了当时的农耕水平。据说日耳曼人(比良渚人要晚三千多年)就是不懂得农耕,而到处迁徙。

反山王陵,一座被认为是5000多年前的“国王”墓葬。因为良渚没有文字,所以只能推断墓主人是“国王”。但从出土的墓葬群来看,墓葬的规格和陪葬品的数量已经很明显的看出当时的等级差别,或者说阶级差别已经存在了,不再平等的原始社会。

墓坑

大量的陪葬玉璧。

中间的人是北大考古教研室的创建者,苏秉琦。他曾认为良渚就是古代的杭州。


其实所谓良渚遗址有很多,分布在环太湖区域的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因为最先发现于良渚,所以称为良渚文化。

不同时期的断层

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物。





现代技术的研究认为,良渚文化的年代在距今5300-4300年间。

在良渚遗址,发现了一个有着完整城墙的古城遗址,可能是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城墙,被称为“中华第一城”。城郭的出现的确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标志。比如我们熟知的希腊城邦,也要比这里晚上一两千年。

古城所在的地方现在叫莫脚山,104国道从中间穿过。

中间部分是从城墙直接移过来的实际土墙,5000年前的土城墙。
古城的模型。外围一圈土城墙,有几个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