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名画《大臣洛林的圣母》_扬.凡.艾克

标签:
尼古拉.洛林nicolas.rolin让.凡.艾克janvaneyck勃艮第 |
分类: 卢浮宫及大英博物馆 |
这幅画在卢浮宫算是名画之中的名画之一。

这幅画的特点是所有细节非常的细致入微,远处风景中的城市、河流和塔桥(可能暗喻洛林的家乡欧坦),教堂内部的柱子、雕刻、地面,人物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服装上的装饰等等全部都处理的细腻逼真。教堂外的花甚至能分辨出有百合花、鸢尾花、牡丹和玫瑰(意寓圣母的美德)。尽管画的尺寸不是很大,宽高只有六十多公分。
注:本博客所有文章中图片皆为本人2012和2013年两次摄于卢浮宫,所有文字均系本人翻译整理(本人英语一般,法语更是不懂,所以整理很慢也很辛苦)。近来发现有所谓艺术网站完全照搬图片(涂改水印)或文字且不注明出处。作为推广普及绘画艺术和常识的行为,即使是完全抄袭本人的博文,我想也算是一件“善举”吧,本人不会追究,但望尽量注明出处,算是对别人劳动的小小尊重,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再者,由于本人是业余历史爱好者,文字多侧重于历史和宗教而疏于艺术,且难免有错误理解或笔误,引用还要谨慎为好,以免误人。
《大臣洛林的圣母》,也有译成《宰相洛林的圣母》的,《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Chancellor
Rolin》或《Madonna of Chancellor Rolin》,尺寸:H. 0.66 m; W. 0.62
m。

这幅画的特点是所有细节非常的细致入微,远处风景中的城市、河流和塔桥(可能暗喻洛林的家乡欧坦),教堂内部的柱子、雕刻、地面,人物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服装上的装饰等等全部都处理的细腻逼真。教堂外的花甚至能分辨出有百合花、鸢尾花、牡丹和玫瑰(意寓圣母的美德)。尽管画的尺寸不是很大,宽高只有六十多公分。
画的左边是大臣洛林,他虔诚地祈祷着,而他对面怀抱圣子的圣母,以及为圣母加冕的天使并不是现实的人物,而是大臣洛林幻想中的,所以洛林与圣母的眼神没有直视和交流。圣母身着的红色长袍也一反传统哥特式绘画中圣母的装束。

以下两张是2013年第二次去拍的,加了偏光镜但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关于洛林,全名尼古拉.洛林(Nicolas Rolin,1376–1462),他高居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好人菲利普,Philip III,Philip the Good)的大臣(Chancellor也有总理、宰相的意思,也有人译成掌玺大臣)长达40年之久。足见他在勃艮第及法国的地位。他的一件重要成就是在1435年起草并参与了《阿拉斯条约》(Treaty of Arras)的谈判,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勃艮第公国向法王查理七世称臣,但依然保持独立,结束了与英国的联盟。这使得英国人有些出乎意外。之前勃艮第人与英国结盟,将法国的女英雄圣女贞德出卖给了英国人。当法王查理七世与勃艮第公爵菲利普和解后,一年后法王收复了巴黎。在不久的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所以洛林在1435年,也就是签署阿拉斯条约时委托作者画了这幅画,可能也有为他歌功颂德的意思吧。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当时的尼德兰地区(大致是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属于勃艮第公爵,所以委托尼德兰的凡.艾克作画。

以下两张是2013年第二次去拍的,加了偏光镜但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关于洛林,全名尼古拉.洛林(Nicolas Rolin,1376–1462),他高居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好人菲利普,Philip III,Philip the Good)的大臣(Chancellor也有总理、宰相的意思,也有人译成掌玺大臣)长达40年之久。足见他在勃艮第及法国的地位。他的一件重要成就是在1435年起草并参与了《阿拉斯条约》(Treaty of Arras)的谈判,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勃艮第公国向法王查理七世称臣,但依然保持独立,结束了与英国的联盟。这使得英国人有些出乎意外。之前勃艮第人与英国结盟,将法国的女英雄圣女贞德出卖给了英国人。当法王查理七世与勃艮第公爵菲利普和解后,一年后法王收复了巴黎。在不久的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所以洛林在1435年,也就是签署阿拉斯条约时委托作者画了这幅画,可能也有为他歌功颂德的意思吧。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当时的尼德兰地区(大致是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属于勃艮第公爵,所以委托尼德兰的凡.艾克作画。
画的作者是扬.凡.艾克(Jan van
EYCK,或译成让.范.艾克,1390-1441),著名的弗兰德斯画家,也被认为是15世纪最有成就的早期尼德兰画派画家,尼德兰画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现在比利时的马塞克,他的哥哥胡伯特也是位著名画家,他们的作品留世不多。他对油画颜料的革命性改进使得油画的颜色得以长久不变(之前的画料是用蛋清调和,而凡艾克使用松脂和亚麻油等来调和后,可以多次描画,所以也有人称他为油画的奠基人),他在欧洲北部的各公国,比如荷兰(当时的尼德兰属勃艮第)、勃艮第等享有非常高的声望。他们兄弟两合作10余年为比利时根特的圣巴夫大教堂画的祭坛画(根特祭坛画)名气非常之大。1425年,35岁的凡艾克开始为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好人菲利普)服务,这时候他的艺术造诣达到了最高峰,作为宫廷画师他不仅做他的主业,还帮助公爵做些诸如外交方面的其他工作,还曾去过葡萄牙为公主画像(为联姻),这也使得他的收入颇丰。
而这幅画正是勃艮第公爵的大臣(Chancellor)尼古拉.洛林在1453年委托作者为其所绘的祈祷画像。卢浮宫中仅有这一幅凡艾克的作品,所以显得非常的珍贵。而这幅画前面的参观者也是络绎不绝。拍照需要有耐心等待。这幅画一直挂在洛林的出生地欧坦(Autun)的圣母院教堂,大革命后的1800年进入到了卢浮宫。
前一篇:卢浮宫名画(一组意大利15世纪)
后一篇:弦歌双雄_戴玉强、吕思清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