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门天主堂(南堂)北京

标签:
宣武门教堂天主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
分类: 北京 |
南堂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座堂,位于北京宣武门内,1605年由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始建,是北京的第一座教堂。
一对外国老夫妇在参观教堂。
1650年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扩修改建为大堂。1664年,汤若望被弹劾下狱,该堂一度被毁,汤案平反后康熙皇帝又拨银重建,1775年遭火灾,后又重建。1900年曾被义和团烧毁,1902年又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修葺。该堂是中国天主教历史最久的教堂。
方济各·沙勿略(St. Francois
Xavier,1506-1552),西班牙人,耶稣会的创始人之一,最早在马六甲传教,是最早来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去过日本,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地。天主教会将他喻为”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死在中国上川岛,先葬在马六甲,后移灵到印度果阿,并永久葬在那里。他对葡萄牙占领澳门也起了较大的作用。
南堂始建于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为神宗皇帝批给来华耶稣会士的住地。意大利藉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0.6-1610.5.11)来京后也在此地居住。利玛窦以黄金五百两买下其住地旁的"首善书院"(原为明东林讲学之所),将其作为私人祈祷所,规模很小。随着信教人数的不断增加,1605年(明万历33年),利玛窦神父将其改建成了一座小教堂。当时北京有奉教者二百余人。 1650年(清顺治七年),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将其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圣堂长八丈,宽四丈四尺,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同时还在西侧建神父住宅、天文台、藏书楼和仪器馆,四米高的铁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顶端。
教堂竣工后,汤若望神父立碑记其事,现仅存的两块石碑记载着1650年的建堂历史。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苦路十四处
南唐的彩绘玻璃比起西堂的来就显得简单些。
圣约瑟像
耶稣像
教堂的前立面,有些巴洛克风格。
顺治帝御笔亲书"钦崇天道"匾额,1657年(顺治十四年)又御笔亲书"通玄佳境"(后人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玄"为"微",而成"通微佳境")门额和御制天主堂碑铭,对汤若望作了高度的评价。因汤若望的博学和友善,顺治帝在1656-1657两年之间,曾24次到南堂微服私访,并与汤若望促膝谈心,还亲切地尊称59岁的汤若望神父为"玛法"(玛法是满语:"父亲"的意思),汤若望历任满清两朝官吏,官至二品钦天监监正。 1666年,汤若望神父去世,继之而来的是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康熙帝两次亲临南堂看望南怀仁神父,为南堂御笔"万有真源"匾额和"敬天"匾额,命悬挂于南堂内。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成立北京教区,任命意大利籍伊大仁(又名康和之)为主教,南堂作为主教府。此后南堂遭地震破坏。1703年,康熙皇帝御赐银十万两,重新修建。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南堂不幸毁于火灾,原顺治和康熙帝为南堂御书的匾额及对联全部被烧毁。乾隆帝赐银一万两,赦令照先帝所赐之原貌加高加大重建天主堂,并恢复所有皇帝亲笔御题之匾额和对联等。
(至此,北京四大天主堂(东西南北堂)都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