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乡张家塘
(2022-11-16 11:23:36)
标签:
张家塘教师志气 |
分类: 乡居闲草 |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张家塘湾子虽然地处偏远,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差,但是,我们的先祖一向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子孙的读书、学习。在我们现行的字辈派行中,关于后代学习、教育的内容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行字辈派行第四联“务学光世德,敦本大心传”即为明证。这句话就是警醒后辈人要专心向学,发扬光大世代相传的祖德,保持家族耕读传家的根本。为此,我们张家塘湾子文教之风盛行,好学上进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很多人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扩招前,很多湾子一连好些年出不了一个大中专生,而我们湾子则基本上是长流水不断线,年年都有人考学出去。其中,1985年一次考取了3个,分别是:陈雄兵(华师大)、陈早军(重庆邮电大学)、陈安新(不详)。张家塘湾“一榜三进士”的故事,一时在当地传为美谈。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用在我们张家塘湾子是再恰当不过了。由此,我们张家塘子精英荟萃,人才辈出,党政军商各界精英比比皆是。其他行业的不谈,这里单单说一说我们湾子的老师。
我们这里说的“老师”,是指一辈子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正规的公办教师,不包括曾经担任过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后来转行的人。
一般的湾子,某个时期(时段)有一两个、或者两三个老师就不错了,能够同时有三五个老师的少之又少。然而,九十年代末期,我们湾子在职在岗的老师老中青“三代同堂”,数量达到两位数,成为当地绝无仅有的一道靓丽风景。按照当时他们所在年龄段来划分,所谓老一代的教师,是指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主要有陈立域(出生于三十年代)、陈志谷(出生于四十年代);中年教师,是指出生于五十年代的,主要有陈述德、陈松泉、陈月兵;年轻一代是指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主要有陈淑文、陈金梅、陈雄兵、陈军文、陈早兵等。目前,我们湾子在职和退休教师还有8人(湾子中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里面有没有从事教师职业的尚不清楚)。
这里面,一家父子两代、兄弟叔侄3人同为老师的教师世家有两家,分别是陈立域老师家和陈淑文老师家。陈立域老师和陈月兵老师是父子,陈雄兵则是陈立域老师的侄儿、陈月兵老师的堂弟;陈淑文、陈军文是亲兄弟,陈早兵是他们的侄儿。
上述10人中,科班出身的7人(担任中学教师的6人,不包括曾经在中学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一人)。其中,陈立域老师是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家乡从事基础教育,桃李满天下,育人无数,是我们当地几代人的老师,受到几代人的尊敬。陈志谷老师从七十年代起,长期在山坡高中任教,一直到退休。陈述德老师是七十年代的大学生,退休前在区职业中学任教。陈淑文、陈军文、陈早兵等均为师范学校毕业,陈淑文任教于区实验高中,陈军文任教于舒安中学;陈早兵原先任教于舒安中学,新世纪之初又考上了研究生。陈雄兵1989年毕业于华师大,长期在华农附中任教。
我们张家塘的人都是有志气的。陈松泉、陈月兵、陈金梅等三人,虽然因各种原因中学毕业后便失去了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但是,他们在担任民办教师时,边工作边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最终都在30岁以前就通过考取师范学校、民转公考试等途径,成为公办教师,只是相当于比那些科班毕业的晚几年上岗而已。
这些老师转正后,不光是教育教学上的业务骨干,有的还成为优秀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如陈金梅老师转正后,因成绩突出,先是被调到乡中心小学,后来又上调到区里明熙小学,可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陈月兵老师也先后在本地多所小学任教,成为本乡基础教育骨干教师之一。陈松泉老师八十年代中期转正后,先后担任张塘小学教导主任、校长。1988年冬,他同时任张塘小学校长易德斌同志一道,共同决策和领导了新张塘小学的创建工作,成为新张塘小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之后,他又被委以重任,担任过徐河中学教导主任;1997年,徐河中学撤并后,担任过徐河片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校长等。他们算得上是那个年代励志的典型。这比起其他地方有些教了十几二十年甚至一辈子书却不能转正的民办教师,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曾经在某个群里看到过这样的一个人。他出生于六十年代初,父亲是教师,家庭条件比一般人家要好。他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后,就在村小学任民办教师,一直干到2002年,时间跨度将近20年。他在岗时,觉得自己高中毕业很了不起,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2002年,国家彻底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时,因为不符合转正的条件被清退回家,自谋生路。为此,他整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这也不满意,那也看不惯,说话阴阳怪气,好像国家、社会有多对不起他似的。为了求得一点心理平衡,只能以自高自大、故作高深来自抬身价,用精神胜利法来换取一点可怜的自我慰藉。他就是不反思、检讨一下自己,为什么当初不努力、不争气?不然的话,无论是考师范、考民转公,或是参加聘干考试还是其它什么途径,都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的人,只能是让人从内心里看不起。他不要说跟我们湾子的人比,就是跟我们张塘小学其他湾子的几个老民办教师如李恩雨老师、李恩良老师、徐校元老师比,都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这几个老师都是四十年代末或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人,都只有初中学历。他们年纪比他大,学历比他低,但他们有恒心有毅力,靠着自身努力,最终都先后转正。我接触过很多老民办教师,但像他这样的还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他该怨的,不是国家、社会,不是别人,而应该是他自己。
如果再扯远一点,在我们湾子里,还有一些曾经有过民办或代课教师经历、后来没有成为正式老师的人,也没有像他一样被淘汰,而是通过学习、考试,找到了新的出路。如陈素梅,八十年代初期中学毕业后,在村小学当了几年民办教师,1988年考上了武汉市农校,走上了新的岗位。即便是老灯这样当初一心想着科技兴农、发家致富、“不务正业”的人,1988年春季在高二下期学业途中辍学回家,高中都没毕业,但后来在村小学担任代课教师期间,通过参加自学考试,于1992年取得大专学历,随即又顺利通过市区人事部门的聘干考试,成为了一名基层干部,时年23岁,与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年龄相当。尽管后来老灯混得很惨,但那是性格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不相融和的结果,跟曾经是否努力过是两回事。
这就是我们张家塘人的志气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