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历史的迷雾
(2022-08-03 15:10:28)分类: 乡居闲草 |
蹒跚学步写作路(五十五)
拨开历史的迷雾
--说说我的“读史笔记”系列
文史不分家,即文学和历史学是分不开的,文学中也有历史学,历史学中也有文学。中国历代优秀史学作品和文学作品,都是二位一体的。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两汉时期的《史记》、《汉书》,再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些作品,既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名篇。文史不分家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学术上的一个好传统。对一名文学爱好者来说,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我曾经看过好几套中国通史著作。简编本有吕思勉的《中国通史》、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蔡美彪的《中华史纲》、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简明中国历史》。普及本有海燕出版社的《中国通史》。全编本有冯克诚、田晓娜主编的《中国通史全编》等。冯克诚、田晓娜的《中国通史全编》篇幅最长,容量最大,内容最全面。全书1000多个页码,160万字。
我对这本《中国通史全编》看得最投入。我的12篇“读史笔记”就是在看这部著作时写下的。
在写读史笔记时,通过对史实的梳理、分析、提炼、概括,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拨开了一些历史的迷雾,还原了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的真相。
比如在《说说某些词的本义》一文中,对“臣妾(妾)”这个词义的演变经过叙述得就很清楚。以前我们都以为,“臣妾(妾)”就是封建社会帝王的配偶的自称,或者是一般成年女性的自称,还有一个是对男人正室以外的配偶(小老婆)的称呼,这三种称呼的对象都是女性。然而,最初“妾”或“臣妾”并非专指女性,而是用来称呼奴隶(不分男女)的。在商周奴隶制社会,按奴隶的来源,一般有两种称呼:由于赏赐或买卖的常称为臣妾,来自罪人或战俘的称为隶。臣妾为私家所有,由自由人作为赔偿转化而来,主要从事家内劳动。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地下,也主要是从事家内劳动,因此,臣妾(妾)逐渐用于指称妇女。原来主要隶属于官府的奴隶则指称所有的奴隶。
再比如,孔融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子,又是孔子的后裔。孔融让梨的故事世代流传、尽人皆知。曹操因为孔融违犯禁酒令而斩杀孔融,历来为人们所非议,这也成为他是“奸雄”的一大证据。然而,曹操到底应不应该杀孔融呢?《曹操为何要怒斩孔融》一文,介绍了曹操怒斩孔融的必要性。当时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人心思统,统一成为历史大势。然而,作为中央官员、豪强贵族的孔融,不仅不拥护曹操的统一作为,反而处处与他为敌,一心想着复辟,鼓动一帮反动儒生制造动乱,显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当然不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和拥护。加上他自视甚高,总以圣人后裔自居,狂妄放诞,认为无人敢动他这个风流名士。偏偏曹操为了统一大业,不图虚名,不认他这个什么圣贤后裔,根本就没把他当回事。所以,孔融被曹操一怒之下拉出斩首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而不是什么私人恩怨所致。
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写得气势磅礴文采斐然,把武则天说得人神共愤天地不容,是文学史上的名篇,很有鼓动性和说服力、号召力,好像徐敬业他们振臂一呼就会天下响应,武则天必败无疑。然而,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斗争却旋即失败。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熙宁变法”的主持人王安石,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文学历史上都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不光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个经济学家、教育家、经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更是一个文学家。他位居唐宋八大家之一,无论诗词散文都卓有建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全才,一个堪称完美的才子的人,却被他的政敌抹黑、丑化得相当严重,送他绰号“拗相公”,说他为人乖僻,性情执拗,不讲卫生,不通世故等等。有感于此,我这个系列里有两篇文章是专门谈王安石的。第一篇《北宋奇才王安石》介绍了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文学家在治国理政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第二篇《通儒王安石》,我总结了王安石四个方面的特点,即王安石是一个博学多闻的人、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是一个崇尚俭朴的人、是一个唯才是举的人。
文中最后指出,王安石最大的缺点是用人上的失误。在用人上,他过于相信了吕惠卿。吕惠卿应该是一个像王莽、蒋介石、李登辉一样的投机之徒,在未得志时显得忠心耿耿,一旦得志,就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王安石也犯了孙中山误信蒋介石、蒋经国误信李登辉这样的错误,至使新法在推行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侵害农民利益的事,成为反对派的口实。
再比如《康熙身上的优秀品质》一文,也总结了康熙的四大优秀品质,即勤奋好学、躬行节俭、从严教子、关心民生疾苦等。
在对清朝历史地位的评价中,《骄傲与悲情同在》一文客观评价了清朝的历史地位,改变了人们认为清朝一无是处的错误认识。文章指出,清朝最突出的贡献是统一了全国,增强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最后奠定了中国的版图。文章指出,中国虽然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国家,但各个时代的情况很复杂,统一与割据错综交替。特别是明王朝后期,东北、西北、西南广大地区处在中央政府有效管辖之外,有的地区和明政府长期对抗,兵戎相见;有的地区,名义上接受中央政府羁縻,但非明朝号令所能及。明王朝实际管辖的地方,只有内地的十几个行省。清朝取得全国统治权后,大力经营边疆,在东北阻挡住了俄国的入侵;在西北,摧毁了准噶尔割据势力,安抚了内外蒙古,平定了天山南北;在西藏,对政教事务进行了改革,驱逐了廓尔喀的入侵,设置了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对西藏行使了绝对的统治权;在西南,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招降了郑氏,统一了台湾。经过清朝的长期努力,原来处在分裂状态的中国重新统一,边疆枚宁,版图巩固。在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清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明确了边疆地区的归属,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清中叶,土尔扈特部蒙古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不远万里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归中国,充分说明了祖国统一大家庭的凝聚力)。所以说,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一度充满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的少数民族,建立了一个鼎盛的王朝,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事。至于晚清的腐败无能,这一点大家的意见都很一致,无须多说。骄傲与悲情同在,这就是清代历史留给我们的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