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发表的几首小诗
(2022-08-02 15:28:30)分类: 乡居闲草 |
蹒跚学步写作路(五十四)
公开发表的几首小诗
如果要问中国众多的民间组织、群众团体中,哪个组织的成员人数最多,那肯定是作协。据估算,全国各级各类作协组织中,会员总数应该在百万以上。如果再问一下,作协会员中,哪一类作家的人数最多?答案肯定是诗人。这个从现在的微信、QQ的文学交流群里一些群成员分享的作品或链接就可以看出。在这些群里,分享的作品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诗歌。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2019年,咸宁的一个文学平台“诗梦文学”举办“赤壁青砖茶杯端午征文”,面向社会征稿。正好我以前有一篇回忆端午节的散文《端午漫忆》,于是我便把这篇文章投了过去。征文的结果,应征的500多篇稿件中,诗歌类占了绝大部分。在该平台选发的100多篇作品中,诗歌组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而散文类却因为应征作品数量严重不足,不好评选,最后只好舍弃一、二等奖,评了2篇三等奖,另外的几篇放在诗歌组一起评为优秀奖。我的那篇《端午漫忆》也就是获得了这个优秀奖。这样的结果很有些搞笑。这也再次说明,当今写诗的人确实占了业余作者的大多数。
诗歌是文学中最强势的文体,在文学领域是最顶尖的艺术。每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人,多多少少总会写点诗歌作品(或者自认为是诗歌的作品)。好像没有几首诗歌,便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文人一样。
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很喜欢诗歌的。在古典诗词上,我曾经于2004年搜集、抄录过两千首诗歌作品,成为我的一本手工抄录的诗集《枕边集》。后来,我还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过几篇心得体会文章,如《古典爱情诗的流变》、《古人的情爱观》、《豪放婉约两相宜》等。2006年,我又强迫自己静下心来看完了一百多万字的《新诗鉴赏辞典》,对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至八十年代末期这七十年间新诗中的500多首经典之作及分析、点评,都认认真真、原原本本看过。之后,也写过三篇读后感《想说爱你不容易---读新诗感言》。算上这些读后感,我的文艺评论系列文章中,关于诗歌作品的短评有近20篇。
但是,读诗、写诗都要讲究灵性、悟性,诗歌创作需要跳跃性思维,诗歌语言讲究新奇化、陌生化,不能以常规语法规范来要求诗歌语言。对我这样思维、语言跟自己性格、禀赋一样一本正经、四平八稳的人来说,注定难以走近诗歌。
正因如此,我一直不敢涉足诗歌创作。尽管过去在网上跟朋友之间相互嬉闹时,会信口胡诌一些顺口溜、打油诗,或者是写过一点所谓的新诗,但那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除了1994年写过几首小诗并向报纸投过稿之外,再也没有投过诗作稿件。到目前为止,我真正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诗作,只有区区六首。其中,前四首均在1994年上半年发表,后两首则是时隔20多年后的2015年发表。
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爱情似云霞》,发在1994年2月19日的《湖北农民报》上。坦率地说,写这首诗时,我并没有谈过恋爱,这首诗只是我当时对爱情的一点朦胧的感觉或认识。诗作发表一个月之后,3月19日的《湖北农民报》还刊发了武穴市诗人周水和对这首诗的读后感《绚丽云霞终会属于你》。他在自己的读后感里给了我很多溢美之词,说我“冷静且热情,谦虚又勤恳”、“才华横溢”、“有思想、有头脑”,认为我“是一个经得起任何挫折考验的后生”、“精神世界极为充实,极为丰富”,他为此“感到莫大的欣慰”。
公开发表的第二首诗是《自然断想》,属于咏物诗的范畴,写了太阳、地球、月亮、流星、卫星等天体,主要表达的是我对自然、对人生的一点感悟。这首诗先是发在1994年3月26日的《湖北农民报》上,后来又在当年第四期的《江夏文艺》上发了一下。那时我是江夏区作协前身武昌县文艺创作协会的会员,《江夏文艺》是县文艺创作协会的会刊,当时没有作协组织,这份刊物由区文化馆举办。2008年,区文联、作协成立后,才改由区作协举办。
第三首诗《女孩的信》,写的是在翻阅一些女孩来信时的感受。1991年至1993年,因为在报上发表过一点文字,部分作品曾引起过读者的共鸣,由此收到了一些读者的来信。来信者中也有一些女孩子。翻阅这些来信,我体会到青年朋友间纯真的友谊,受到鞭策与鼓舞,也能得到心灵的慰藉,于是才有了这首小诗。这首诗也是先在1994年6月4日的《湖北农民报》上刊发,后来在当年第六期的《江夏文艺》上也发了一下。
第四首诗《南湖游船》,是一首政治诗。1994年是国庆45周年。按照惯例,国庆前夕,报刊一般会刊发一些纪念国庆的文章。这年九月初,武昌报社的葛鸿茂社长、吴松林副主编和副刊编辑曹俊华一行三人到舒安乡采写国庆专稿,同时让乡里自行组织一篇国庆稿件。我按照乡里的要求,采写了一篇反映田铺村长丰林湾共产党员王资汉带领群众致富的通讯《长丰林人的眼光》,随这篇通讯一起寄去的,还有《南湖游船》这首诗。一看标题,大家就知道这首诗是缅怀、歌颂党的历史的,内容就不作介绍了。后来,这首诗发在9月24日的《武昌报》上;那篇通讯则发在9月29日的《武昌报》上。此后20多年间,再没在报刊上发表过诗歌作品。
20多年后的2015年7月,我所在的单位江夏经济开发区庙山办事处与《楚天都市报》合作创办“精彩庙山”专刊。专刊每月一期,每期八个版面,其中第八版为文艺副刊版。主编刘利鹏记者在创刊之初,就约我为副刊提供一点诗歌、散文、民间传说之类的文艺稿件。我在翻检了自己的一点诗歌作品后,选了两首与庙山相关的诗作《汤逊湖上的睡莲》、《汤逊湖上摆渡人》提供给他。
这两首诗都是2015年初写的,算是最新创作。汤逊湖是亚洲最大的城中湖,庙山办事处地处汤逊湖边,这个副刊的名称就是“汤逊湖边”,这两首诗与之比较契合。后来,刘利鹏记者把这两首诗分别安排在8月18日和10月28日这两期专刊中刊发。其中,《汤逊湖上的睡莲》主要写了凝视汤逊湖中的睡莲时所激发的情思:
伫立汤逊湖边
......
《汤逊湖上摆渡人》,主要写的是面对汤逊湖上的摆渡人的所思所想:
摆渡时间摆渡爱情
......
除此之外,再没有公开在报刊上发表的诗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