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jz690814
cjz690814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51
  • 关注人气: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江日报的标题制作

(2022-07-11 11:20:11)
分类: 乡居闲草

蹒跚学步写作路(三十九)

 

长江日报的标题制作

    ---向长江日报投稿的收获之二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吸引读者对文章内容一探究竟。长江日报除了办刊方式、风格比较活泼,内容丰富多样外,也很注重标题制作。许多文章的标题制作得形象、生动、高端、大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成为该报的一大特色。

从我投稿的实践来看,长江日报在标题制作上主要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一是标题的形象化。1995年春,我写了一篇反映舒安乡发展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等立体种植模式的报道。这是一篇反映农业生产的报道,一般情况下很难被长报采用。这篇报道被之所以能被刊发出来,主要是编辑制作了一个很形象化的三行标题《舒安乡发展立体种养:一亩地不小--长庄稼也长螃蟹鱼虾》。这第三行“长螃蟹鱼虾”中的这个“长”字化静为动,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下子就使标题鲜活了起来,让读者脑海中出现了一幅螃蟹鱼虾在稻田里欢快游动的景象,非常形象、生动。再比如,1998年春,我写了一篇反映张塘村农民周克华带领几兄弟艰苦创业、靠植树造林摆脱贫困的报道。我的原标题是《垦荒植树十六载--周克华发家记》。这个标题很寻常,没有什么特色。这篇报道在3月2日的长报上刊发出来时,报道的标题改为《绿了坡,富了窝--周克华靠植树甩掉贫穷》。这样一来,这个标题就形象多了,引题中“绿了坡”几个字,给人满眼绿色的感觉;主题中“甩掉”一词,视觉鲜明,动感十足。后来,这篇文章还被改编成《四兄弟挖掉穷根》一文,选入武汉市小学第七册思品教科书中。还有一篇反映舒安乡人大主席王发明热心帮教“黑哥”走正道的报道,我的原标题是《王主席热心帮教,王“黑哥”浪子回头》。这篇报道在1994年9月17日的长报上刊发出来时,标题被改为了《“油抹布”回了头》。这里的“油抹布”一词,比我原来使用的“黑哥”一词更妥帖,一是点出了人物的个性,二是对人物的定性显得中性一些,因为“黑哥”过于贬义,相当于是违法犯罪的人。报纸这样一改,更易于为被报道对象所接受。

二是标题的新鲜化。一个新颖的标题,能够给人新鲜感、新奇感,有效增强报道的效果。如1997年春,我写的一篇反映舒安乡农民韩继宽替周边农户代养雏鸡一事的报道在5月7日的长报上刊发时,报道的标题被改成《江夏农民韩继宽办托鸡所》。平时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托儿所、托幼所,很少见到“托鸡所”一说,长报这样一改,顿时给人一种新鲜、新奇的感觉。再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反映乡下货郎附带售卖图书的报道,我原先的标题中对这种经营方式使用的是“流动书店”一词,这篇报道在1999年5月5日的长报上刊发出来时,标题改成了《偏僻乡村流动“扁担书店”》。“扁担书店”的说法,既具体形象,又新颖、生动。

三是标题的直观化。直观化的标题,具有内容提要的作用,让人一下就能知道报道的主要内容。比如,1994年8月25日刊发的《傅永祥:坚决制止坑农损农》,就用“坚决制止坑农损农”这句话,直接点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1997年5月10日刊发的《江夏区石油公司小康工作队下乡扶贫--修路挖塘建泵站,开山垦荒兴桃园》一文,主标题“修路挖塘建泵站,开山垦荒兴桃园”两句话,直接列举出了江夏区石油公司下乡扶贫到底干了哪些实事,让人一目了然;1999年5月26日刊发的《结婚栽夫妻树,生娃栽独生树--张塘村青年移风易俗》一文,引题“结婚栽夫妻树,生娃栽独生树”两句话,点出了“张塘村青年移风易俗”的主要内容等等,都很直观。

四是标题的高端化。很多标题通过使用对仗等修辞手法,显得高端、大气。如1998年5月4日刊发的《争当技术能手,奉献火红青春--舒安乡青年踊跃建功立业》一文,引题“争当技术能手,奉献火红青春”两句话,一看就让人精神振奋,非常高大上;再比如《迷信鬼神,枉送性命》、《三次捐款,一腔亲情》、《碾谷公路上,子丧车轮下》《铲车挖出炸弹,险;秽物醉倒黄狗,玄》等等,都采用了对偶句式,显得十分文雅。

此外,还有将工作性报道事件化等方式。如1996年9月5日刊发的《渔政夜巡查,逮住捕蛙人》一文,将渔政部门禁止捕捉、贩卖青蛙的工作以叙述事件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