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领导捉刀的几篇文章
(2022-07-06 10:25:13)分类: 乡居闲草 |
蹒跚学步写作路(三十四)
从事机关文字工作的人,除了要起草单位日常工作中的各种文件、材料外,还经常要为领导捉刀,替领导起草讲话、发言、报告、致辞、经验交流、理论调研文稿等材料。不过,这些材料大多只是在本机关或本系统内部使用,很少拿到媒体上公开发表。这里说的“替领导捉刀的几篇文章”则是指以领导个人的名义拿到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理论(调研)文章。
早年在舒安乡政府工作期间,我曾先后为单位主要领导捉刀,在报刊和书籍上公开发表过6篇理论(调研)文章。其中,发在《湖北农民报》相关专栏上的三篇,发在《武汉宣传》上的两篇,发在区委宣传部主编的领导干部“三观”征文集上的一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至中期,《湖北农民报》每年开辟有乡镇党政领导笔谈专栏,一年一个主题,发表乡镇一级主要领导的理论文章。我在村小学工作时就看到过这个专栏,但当时与它风马牛不相及,自然不会写也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1994年二月份,我到乡政府去后,将自己工作变动的情况写信告诉了湖北日报社主任编辑、《湖北农民报》副刊主持人胡德民先生。他在来信对我表示祝贺的同时,出于关心我的目的,让我为乡里主要领导写一篇文章。他在1994年3月28日的来信中说:我除了主持文学作品版以外,还主持乡镇党政领导“富裕农村”笔谈征文专栏,你可以为乡党委书记或乡镇长写篇文章,口子不要太大,力求深入浅出。他还给我寄来了一份举办笔谈的文件和几篇较好的笔谈文章,供我参考。
看了胡德民先生的来信后,我当即以乡党委书记周肇龙、乡长王德全二人的名义写了一篇《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寄给了胡德民先生。这篇文章重点介绍了舒安乡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主要做法有三点,都是我自己抠脑壳想出来的:一是着重抓好科普基地、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科普网络;二是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组建民间科研协会,健全科普网络;三是主动搞好技术培训,为农村培养“永久牌”技术人员。后来这篇文章在5月25日那期报纸的专栏上发表。征文结束后,这篇文章还获得了一个优秀奖。
1996年,该报乡镇党政领导笔谈专栏因故停刊。我为乡党委书记、乡长写的《立足资源抓建设》一文未能发出。胡德民先生在1997年2月27日的来信中说,你去年寄来的周肇龙、王德全同志的文章《立足资源抓建设》,早已编好,因乡镇党政领导笔谈专栏停办,故未发出。
1997年,该报重新恢复开办乡镇领导笔谈专栏。这一年,胡德民先生退休后又被报社返聘,负责湖北农民报的文学副刊、新闻*文学函授班以及乡镇领导笔谈专栏。他来信告诉我,当年笔谈的主题是“加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建设”。于是,我以乡党委书记周肇龙同志的名义,写了《注重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一文,在1997年7月23日那期报纸上刊发。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三个观点:一是真正从思想上重视,把民主生活会当作党的建设的大事抓。二是实实在在,一个会议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力求解决一个重点问题。三是精心组织,认真工作,抓好三个结合,即会上、会下,会前、会后结合;领导、群众和职能部门相结合;中央精神、上级党委的要求和本单位实际相结合。
1997年年底,湖北农民报将该报近几年发表的笔谈专栏文章结集成《脚印--乡镇领导笔谈录》一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前面写的两篇文章也被收入其中。
在《武汉宣传》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其实起初也是准备投给《湖北农民报》“乡镇党政领导笔谈”专栏的。1996年初,我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二人的名义写了《新形势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一文。文章寄给胡德民先生后,胡德民先生来信说,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按理是可以发表的,但是今年笔谈的主题是“迈好九五第一步”,主要应该写九五期间怎么干。他建议我按照这个主题重新写一篇。后来,我又写了上面提到的《立足资源抓建设》一文。这篇文章被编好后,又因为当年笔谈专栏停办未能发出。
《新形势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一文凝结了我很多心血。这篇文章没有发出来,我有点不甘心。当时,乡镇党政机关都订阅有《武汉宣传》。于是,我又重新誊抄了一份,试着寄给了《武汉宣传》。
《武汉宣传》是中共武汉市委党刊,是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舆论阵地,是武汉市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工作指导类刊物,在全国城市宣传刊物第一方阵中处于领跑地位。如果能在这上面发表出来,也不枉我费心费力写一场。好在我的心血没有白费,这篇文章在1996年第十一期的《武汉宣传》上发了出来。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指导经济发展,必须善于辩证地思考问题,搞好思路的开发;推动经济的发展,必须善于把握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善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力量。
1997年下半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是当时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区委机关报《江夏报》开辟了专栏,发表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谈学习十五大精神的体会文章。我结合舒安乡农业产业化的实际,为乡党委书记周肇龙同志写了一篇《以更大的气魄推进农业产业化》。这篇文章有1500字左右,从建设基地、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规范产销关系三个方面谈了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因版面所限,《江夏报》在刊发时作了删节,只保留了七八百字。文章发出来后,我感到不很满意,于是又重新给《武汉宣传》投了一次。结果,被1998年第二期的《武汉宣传》全文照发了。这时,原来的乡党委书记周肇龙同志已经调任区政府所在地的纸坊街道党工委书记。他有没有看到这篇文章,我不得而知。
以上五篇文章,都是九十年代为乡党委书记、乡镇长捉刀而写的。另外一篇文章,则是新世纪之后,受时任乡政协主席余善清同志所托而写。
2004年,为了掀起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区委宣传部组织编印了《发展观、政绩观、群众观》论文集一书,主要刊载全区各单位领导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文章。有一天,时任乡政协主席的余善清同志在办公室碰到我,请我帮他也写一篇,说是区委宣传部里负责这本论文集组稿的人约他为这个集子写篇文章。
对科学发展观,我多少还有一点了解;对舒安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石膏矿的无序开采问题、藠头厂的卤水污染环境问题等,我也有过一些思考。尽管那时我已不在文字工作岗位,但既然领导看得起,我也不好推辞,于是便应承了下来。经过认真梳理,我写下了《认清舒安乡情,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一篇理论文章。
文章送上去后,负责组稿的同志认为此文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也有现实的案例,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写得不错,被顺利通过。这样,老余的这篇文章就跟时任乡党委书记刘平的文章一道,登上了这本论文集。一个单位有两位领导的文章出现,这种现象在这本论文集里还不多见。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集子制作较粗糙,差错率过大。仅我那一篇文章,差错就有十几处,影响了这本书的质量和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