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蓝天我,与谁同坐
标签:
随笔 |

文/淡淡春山
图/王雷
是的,你没看错,我说的是,秋风蓝天我,与谁同坐;非苏老大《点绛唇》里:清风明月我,与谁同坐。
毋庸置疑,苏老大在他那个时代,是寂寞的,所以他问与谁同坐。
然而,穿越了千年的光阴,他又是何等的热闹,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苏东坡,而每一中国人,都可以在苏老大文字的某个角落,悲喜里,遇见自己的影子,遇见自己的喜乐,遇见那个最真的,最寂寞的自己。因而,他永远都不寂寞。
诚然,寂寞是我们的,喧嚣也是我们的,因而,有人引领我们,动用了一个下午的阅读时光,试图去抵当寂寞,抵御喧嚣。
意外的是,居然成功了。
是的,我是迟到了那么一两分钟。赶到屿合咖啡书吧时,薛原老师已经在侃侃而谈。

二
那是多么丰富的午后时光,丰富的连远处墙角时隐时现的缕缕桂香,都召唤着我,匆匆赴,赴一个读书之约。
赶到书吧门口时,迎面一个熟悉的面孔,我急急的说,你是……
对方非常客气,大山……
抱歉,我认错人了。
入席,落座,一切都在那里,正发生,不早不晚……
“张老师是我们报社的思想家……薛原老师在介绍张祚臣老师,看来,我什么都不曾错过。
这是我第一次见薛原老师,很明显,他是千千万万个有担当的,中国知识分子中的“这一个”,谦和的声音,不疾不徐,从容淡定,满满当当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表达;然而,我却是第三次见张祚臣老师,并且会是有幸第三次听他讲课。想到此,整个秋日的下午,书吧里的桌椅,书吧的坐席里的每一位,连同书吧里的空气,完美的如同一首缓缓流动的诗。
而他正背对着我的坐席,硬朗的背影,如不曾打开的书卷般神秘。

三
久仰薛原老师大名,却是第一次当面聆听:他几乎字字珠玑,从他的表达里,你会感知,此人必定博览群书,很懂生活,很会生活,更懂生活情趣。
他把嘉宾逐一介绍一遍,然后,离席。站到属于他的位置,第一个领读者。
他先讲了艺术与人生。他是个非常聪明的话题启动者,他知道俗世中人,喜欢什么,对什么好奇……他是从最近火爆全网的,常玉那副价值2亿的画说起。
对于2亿画诸如此类的,我的态度,向来就是看看而已,因为我无从分辨真假。这是些离我有些距离的事。
而他,很显然,经过了海量的阅读和思考。炼金般去伪存真,把常玉吴冠中丁天缺赵无极等等早期艺术家,他们之间的种种种种,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
他用了几个名字,成功的引出了他们的悲情人生。
他的讲述是诚恳的,也是热情的,宛如一个苦口婆心的老师,在跟自己的学生讲述人生道理。
在讲到丁天阙和曾经的女生结婚后,他不无感伤的说,他们在相互得到彼此后,却已经不能再享受俗世的幸福,因为他们的身体老了。
最后,他讲到,对一个艺术家作家的评价,要到他们不在人世五十年后,才会得出。他们活着时,往往是穷苦潦倒,资助他们的,往往也不是亲人,而是陌生人。

四
相对于薛原老师讲述的感性而悲情,张祚臣老师的分享则理性而深邃。
跟张老师的相识,源于对某一部作品中,某一个作者的确认。
我很早就知道他毕业于精英年代的中国人大,那是多么美好的年代,美丽的像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梦,美丽的永远可望而不可即。
而,当下又是多么浮躁多么喧嚣,当他跟我确认那个作者时,我眼前所有的浮躁与喧嚣都如海潮般向后退去,只留下了天高云淡般的安静与坚守。
因而,我想,这个人,无论说出什么来,都会严谨而深邃;因而,只要他讲,便可记住不忘。
这个下午的讲述,他仿佛有些羞涩,与他的高大儒雅对照起来;很有些像海棠花,开在高出寺庙一截的树上。

第一本,《人类简史》[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他信手拈来,讲了人类的起源,工业革命恰恰是倒退。统治地球的人类是智人,他们有虚构的能力,比如,纸币的产生;他讲了人类被小麦驯服;目前,被狗驯服。
第二本,《自私的基因》[英国] 理查德·道金斯 他讲了基因是自私的。
当他讲到基因是自私的时,他说,我来这里之前,又翻看了这本书,我做了大量的笔记,读到这些,我的内心很难受。
他的语调与表情,是真的在难过。
第三本,《意念力》[美国] 大卫·霍金斯
他讲了灵性,讲到人类意识之外存在一个共同的宇宙;比如,你正在想某人,而某人正好给你来电话了。
他讲到特蕾莎修女,她的能量值是五百多,爱因斯坦的能量值是四百多。
第四本,《恩宠与勇气》[美国] 肯·威尔伯。
爱情是能量的吸引。死亡不是惩罚,活着也不是奖赏。这是一个灵遇见另一个灵之后,发出的感叹。
他讲了,他们的爱情,那个美丽的姑娘,得癌症离去的姑娘。
第五本书,《语言的本能》[美国] 史蒂芬·平克。
他讲那么认真,那么谦恭,那么的节制,那么的动情。最后,他总结,这五本书,是大量实验的结果,人类的未来也许会很悲观。希望通过这五本书,大家对未来都能得到一个了解。

五
那是个美的令人心醉的下午,有种叫明亮的东西从远处走来……
那个下午,薛原老师应该最辛苦,他总是及时雨般出现,完美的总结每个人的发言,殷勤地调动整个现场气氛。
这,是一次被时间决定的讲述:薛原老师的讲述,纯东方式的,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张祚臣老师的则是西方式的,无论内容还是表达方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何种形式,这注定,是对阅读对作品对时代对人类命运思考后,发出的声音。也许,也许像那只蝴蝶,如鸽悲鸣。
然而,它属于思想者,是前瞻的,是让人心动,敬畏的。走笔至此,思想者那半身雕像,清晰地伫立于眼前……

是的,无论何种阅读与讲述,都是内心强大的人群,不然不会有如此平和的叙述,平和的从容淡定,平和的一如那缕透过窗子的,铺开在书本上的暖阳……甚至你一个不留神,就会错过,或者忽略掉某种声音。
海大徐老师的分享,让我轻易记住了一句话,阅读会带来一种突围。
尤其在这个时代,这是个不知道真相的时代,你甚至都找不到批判的对象的时代。
于是,回到阅读中吧,当你在现实中下滑时,阅读会托住你。
这个下午,这个书吧里的这群人,安静的坐在这里,安静的聆听,平和的讲述,又何尝不是一种突围,弱弱的突围,勇敢的突围,不可抗拒的突围。
如果你沧桑了,你悲情了,你困顿了,你迷失自我方向了,你想诗与远方了,你想进入另一个灵性世界了……
那么,来吧,来这里,有薛原张祚臣老师们所在处,你便不会再寂寞。


加载中…